首页
>政府动态>专题专栏>【已归档】数字化改革进行时>【已归档】数字化改革公告

“数字+生态”助力农业高质量发展

发布日期: 2023- 11- 03 15: 59 来源: 区政府办公室 浏览次数:

党的十九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数字农业农村建设,作出实施大数据战略和数字乡村战略、大力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等一系列重大部署安排。数字赋能农业生产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经之路,也是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趋势。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下,绍兴农业产业发展迎来了数字化革新,188体育_188体育平台@:陶堰街道的岸沚稻汀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通过建设“灌片精准灌溉系统”系统,循环尾水利用,节约水利资源,促进农业污水零直排,进一步推动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争取打造成集科技成果展示、田间种植培训、农业观光体验、集约化智能化运作于一体的浙江省粮食生产先行区、产业与环境融合发展的示范区。

一、系统构建农业绿色高效模式,实现“零排增效”

一是精准灌溉,节水增效。灌溉系统按管道流量和各田块面积设定各田块出水阀的启闭时间,按田块顺序逐个依次定量灌溉,有效避免农户高田有水、低田漫灌的用水浪费,实现精准灌溉。经实地测算,每季水稻用水量通常在800方左右,通过定量灌溉,每亩可减少取水量约200方,较正常取水量减少25%,整个灌片双季水稻种植将节约取水量约7.2万方,有效节约农业水利资源。

二是尾水循环,零污排放。灌溉尾水通过生态拦截沟收集,经浮板水稻、茭白等水生植物吸收净化,集中回收至尾水收集池,通过机埠实现尾水循环再利用,既减少实际取水量,又减少尾水排放量,避免水体富营养化,实现农业污水零直排。经测算,稻田尾水通常是灌溉用水量的35%,通过尾水循环利用,单季水稻可减少清洁水用量约200方/亩。

三是远程操控,智慧管理。开展智能化、数字化管理,无需农民田间作业,便可实现远程、精准灌溉,极大降低人工成本,缩短作业时间,实现减负增效。以民乐原乡综合体180亩水稻灌片为例,每季水稻可节约用工成本50元左右,按一年种植两季计算,年节省成本约9000元。

二、数字赋能农业物联网络建设,实现“精准质控”

一是“一键”掌控智能灌溉。在电脑、手机端安装灌片精准灌溉应用软件,仅线上“一键”操作便可实现对出入水口阀门的远程精准操控。阀门管控涉及13个进水端口和13个排水端口,该系统可结合作物生长阶段、天气情况、土壤湿度等因素对进水量和排水量实施动态测评,进而实现作物灌溉科学化、精准化、智能化。

二是“一屏”实现可视管理。在灌溉系统中加入视频监控模块,通过8个视频监控和1个显示端,实现整个灌溉过程可视化管理。系统平台可以根据灌溉情况实时记录每块田的用水量、排水量,实现用水排水过程在线监视、动态监测、智能监管。

三是“一网”构建精准系统。将数字化理念、信息化技术、自动化控制在系统中加以集成应用,以一个精准自动控制云平台为核心,以实体水泵阀门为节点,连接180余亩灌溉片区、1000米拦截沟和8余亩尾水收集池,构建起一套完整的精准灌溉闭环系统,实现线上线下一体,技防物防联动。

三、创新打造农业生态发展体系,实现“乡村振兴”。

一是以“数字+”发展高质农业。集成融合数字化理念、物联网技术,配套建设高标准农田基础设施,创新现代农业生产作业方式。积极打造“数字农场”“未来农场”,让85%以上的农业作业环节在电脑端、手机端线上完成,实现一人管理1000亩农田、1个人种粮可保5000人吃饭的高效农业发展模式。

二是以“绿色+”提升生态效益。发展绿色种植,把水稻种植过程与周边环境有机融合,探索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新模式。结合绿色防控措施,美化周边种植环境,打造“绍兴一日农夫”品牌,吸引更多城市市民体验农事活动,进一步展示稻作农耕文化与现代农业种植过程。创新套餐类、订制类等产品开发,打造有机大米、绿色蔬果等特色原产地地标,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三提升”。

三是以“产业+”带动乡村振兴。充分发挥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的引领作用,形成产城融合、产业融合、功能拓展、技术渗透、多业态复合等多元融合发展路径。建设全国首个绍兴酒糯稻基地,首批签约打造的基地面积为1250亩,按照生态化种植和数字化展现的要求,建立用料、种植、收割、加工等追溯体系,以及生态化种植的全景展示传播平台,累计减少成本支出18万元,带动农民增产90余吨,增收31万余元。


信息来源: 区政府办公室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