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体育_188体育平台@

图片

济源匠人
李英兰:奇思巧手 妙“布”可言
发布时间:2018-07-19 | 来源:济源网

  五月初五,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端午节。清人富察敦崇的《燕京岁时记》中记载道:“每至端阳,闺阁中之巧者,用绫罗制成小虎及粽子……以彩线穿之,悬于钗头,或系于小儿之背。”古时,每逢端午节,家家户户都会给小孩子佩戴由绫罗、彩线制作的小饰物,如香囊、老虎耷拉等,取吉祥辟邪和驱虫之意。这项传统习俗一直延续至今。然而,现在能纯手工制作这类饰物的人越来越少。在玉泉街道办事处亚桥居委会,有一位古稀老人,不仅每年端午节缝制香囊等各种饰物,还独创了传统十二生肖布艺作品。她把布艺制作当成了人生乐趣,并立志将这种传统手艺传承下去。她,就是布艺传承人李英兰。

  生来当结针黹缘

  树荫下,五彩的丝线在老人的牵引下与块块碎布交织缝合,一小会儿的工夫,一个精致可爱的香囊便“横空出世“了。来往的路人被老人魔法般的手艺和五彩缤纷的香囊吸引,纷纷驻足观看,更有好奇者现场拿起针线“拜师学艺”。“师父”与“徒弟”互相比较,互相交流,好不热闹。

  这是李英兰在家门口摆的临时小摊儿。在端午节来临之际,她现场制作香囊送给街坊邻里,并免费教学。李英兰说,她不图挣钱,只图高兴。

  今年75岁的李英兰与布艺结缘已有60余载。20世纪,在那个人人穿手工缝制衣服的年代,每家的女主人都会做针线活,李英兰也不例外。“我十几岁就开始做针线活儿了,从小穿母亲做的衣服鞋子,看母亲和邻居做针线活儿,耳濡目染,也学会了这门手艺。”李英兰说,她的奶奶是大家闺秀,从小受家庭的熏陶,很擅长做女红。后来,奶奶把刺绣、堆绣等手艺教给了母亲,母亲又教给了她。

  我国3000多年的农业社会形成了男耕女织的传统,尤其是明清以来,社会对女性的要求从“德,言,容,工”四个方面来衡量,其中的“工”指的就是针黹。布艺是从古代流传下来的传统手艺,如今,更是传统文化的一朵奇葩。李英兰告诉记者,香囊和老虎耷拉是代表端午这个传统节日的传统物品,从她学会布艺活儿之后,每年都会做,这么多年,从未间断过。

  “小时候,每到端午节,村里的几位大娘就会喊我一起做香囊。那时候我才十来岁,见谁做的活计好看就喜欢得不得了。当时没有好看的花布,香囊是用白布和红布拼接的,没有现在的好看,但是做出来之后很高兴。”李英兰说。

  19岁那年,李英兰上了缝纫班,学会了使用缝纫机。后来,李英兰有了儿女。他们小时候的衣服、鞋子全是出自李英兰之手,不管是衣服的样式还是上面的刺绣,经常在村里引领潮流。布艺融入了李英兰的生活。从小小的香囊到孩子日常穿的衣服,里面含着她对这项传统艺术原始而热烈的喜爱。

  “十二生肖”惹人爱

  6月6日,李英兰带着自己的十二生肖布艺作品参加了“2018年济源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宣传展”活动,受到了广泛赞誉。这也是李英兰的作品第一次亮相。这些作品是她在郑州参加布艺制作系统培训后,潜心钻研、精心设计出来的。

  6月11日,记者在李英兰家里的工作室看到了十二生肖布艺作品。十二生肖布艺作品共有两套,一套青花布的,一套大花布的,整齐地摆放在柜子里。青花布的十二生肖布艺作品,青黑底上印着一簇簇白花,配以卷曲绵长的枝叶,有着江南女子的婉约美;大花布的十二生肖布艺作品,底是大红色的,配着黄绿相间的大朵牡丹花,诠释了北方女子的豪放美。不管是青花布还是大花布,做出来的十二生肖个个活灵活现、栩栩如生。

  李英兰说,做这两套十二生肖布艺作品前后花费了她三四个月的时间,从打样、试制到最后出来的成品,每一步都要耗费巨大的精力,也遇到了不少困难。但因为热爱,所有的困难在李英兰面前变得微不足道。

  “‘十二生肖’中,最难做的是龙。刚开始,我自己琢磨,打了好几个样都不满意。后来,我请我们村专业学画画的翟大森帮忙重新画样。按照他画的样,我又做了一遍,才达到了比较理想的效果。”李英兰说。在李英兰存放“淘汰品”的盒子里,记者见到了她原来缝制的布龙。它的眼睛缝制的位置不合适,导致整条布龙不够逼真传神。

  创作最难的是想象力。没有成品可以参考,完全靠自己的奇思妙想,这对任何人来说都不是件容易的事。李英兰有时也会找不到灵感,创作遇到瓶颈。“怎么都构思不好,急得头疼,不睡觉也要想。”李英兰说。在做龙时,为了表现出龙身盘旋的逼真姿态,李英兰借鉴了春节前看的花灯。年轻时,李英兰做过几年纸扎,有扎实的功底。她先准确地用铁丝制作龙的骨架,然后将缝制好的布套在骨架上,再将珍珠棉塞进去,最后一点一点地缝。在整个创作过程中,她把多年来学过的刺绣、堆绣、纸扎等技法融合起来,使得作品更富艺术感染力。

  此外,李英兰在作品细节上精益求精。为了让小小的胡须生动传神,她要用乳胶过一遍;为了让尾巴看起来活泼灵动,她要在里面穿上可以弯曲的铁丝;为了让眼睛看起来更生动,她要用几层不同颜色的布堆叠绣制,并四处采购亮片、珠子等原材料……

  除了独创的十二生肖布艺作品,李英兰还擅长做虎头鞋、虎头帽,并在传统的虎头鞋制作上有所创新。为了让虎头更加生动,她画了许多小样,不断尝试各种制作效果。做鞋子的过程中,她精心选择布料,运用色调浓烈、对比鲜明的颜色迎合人们祈求喜庆、祥和的愿望。虎头的眼睛、鼻子、嘴巴、胡须充满了童真味道,小孩子穿在脚上看起来可爱又乖巧。

  起初,李英兰许多作品的制作材料是“变废为宝”得来的。亲戚朋友知道李英兰爱做布艺,会把不用的布料送给她。加上子女为她购买的大块布料,李英兰的工作室囤满了各种各样的花布。

  学无止境望传承

  2017年,李英兰在开始动手做十二生肖布艺作品之前,曾在郑州的一所大学系统地学习了布艺制作知识。“真没想到我这么大岁数了还能上大学。”提到这段学习经历,李英兰高兴地笑了起来。

  2017年10月,李英兰在郑州轻工业学院参加了由文化部、教育部举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布艺技艺培训班,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学习。在培训班,李英兰是年纪最大的一个。她与年轻人一起学习,一起吃饭,互相探讨,仿佛重新回到了20岁。李英兰说,培训班的老师还会给他们布置作业,每次她都很认真地完成。到郑州的第二天,李英兰不慎摔断了胳膊,子女要接她回家。但是,求学心切的她执意忍痛学完了所有课程。有一次,老师拿出一个针插,让学生们照着做一个一模一样的,然后再评选出做得最好的。李英兰在一只手不能用力的情况下,忍着疼痛,一针一线做好一只针插,并在比赛中获得了第一名,还获得了奖品——全国著名拼布大师金媛善老师亲手制作的复古针包。金媛善老师当面表扬了李英兰,并搂着她拍了合影。这让李英兰高兴得像孩子一样。

  培训结束后,李英兰一到家就开始着手制作十二生肖布艺作品。“一开始特别难,不知道从何入手,每个作品都得静下心来好好琢磨。”李英兰说。在布艺制作的道路上,李英兰遇到过困难,但也得到过很多人的支持:子女和儿媳给她购买各种原材料,并给她提出许多改进意见;同村的翟大森帮她画小样并塑造龙头的雏形;好友杨红娥帮她打下手,如今,两个人成了非常要好的搭档。

  尽管制作一个布艺作品要花费不少精力,但李英兰仍然乐此不疲。她说:“我做的不是手艺活,是精气神。”对李英兰来说,布艺就是她的精神支柱。每件作品完成时,是她最开心的时刻。

  近日,借着端午节的机会,李英兰将工作室从屋里搬到了屋外,在马路边现场做香囊和一些简易的布艺。“我在外边已经有三四天了,之前每天钻在家做这些,很少有人知道,现在在外边做,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这项技艺。有人想学,我就免费教,包教包会。”李英兰说。仅仅几天,李英兰就收获了一大批“徒弟”。许多素不相识的路人过来学习,现场学会了做香囊,高高兴兴地戴着走了。这两天,市妇联邀请李英兰进社区传授做端午香囊的手艺,正合了她的心愿。

  “现在很少有年轻人会做布艺了,有的甚至连针线都不会拿。我担心这些手艺失传了,所以非常欢迎大家来学。让布艺这门传统手艺得到传承,是我最大的心愿。”李英兰说。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一针一线承载着李英兰对布艺的热爱。她以片片碎布为颜料,用一把剪刀做画笔,让手中的针线勾勒出生动的线条,将美好的情感和愿望倾注到针线缝制中,完美演绎了一件件栩栩如生的布艺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