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体育_188体育平台@

图片

济源匠人
于进财:胸怀一腔志 巧做二弦弓
发布时间:2018-08-20 | 来源:济源网

 

  文/本报记者李珊珊 图/本报记者 李浩

  戏曲舞台上,人物粉墨登场,故事精彩上演。这些人物和故事的演绎离不开二胡、板胡等乐器。它们和戏曲相伴相生,一起度过了漫长的岁月。在五龙口镇裴村,有一家传统乐器制作手坊,主要制作二胡、板胡、曲胡等传统乐器。手工乐器制作坊的主人,年近古稀,一直与二胡相伴。他少年时与二胡结缘,学会了拉二胡;中年时开始手工制作二胡等传统乐器,并为之坚守了三十多年。这位制作传统乐器的手艺人叫于进财。

  源于兴趣 走南闯北拉二胡

  沿着五龙口镇裴村村口往里走,在不到一百米的地方,坐落着一间简易民房。这是于进财的工作间。在这30多平方米的工作间内,各种原料、设备四处放着,地上还有一块块静待洗礼的木料、蟒蛇皮,做好的二胡、板胡、曲胡被陈列在旁边的玻璃展柜内,一个个精致的成品与粗陋的原材料形成鲜明的对比。置身其中,手工制作的乐器的独特生命力扑面而来。

  出生于1950年的于进财成为制作传统乐器的手艺人,缘于他少年时拉二胡的经历。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看戏成为人们的娱乐方式之一。于进财记得,他第一次看戏时就被二胡的独特声音所吸引。那凄婉、悠扬的声音,那时而活泼明快,时而婉转惆怅的曲调,让于进财沉浸其中,难以自拔。从那以后,于进财便对二胡产生了浓厚兴趣,萌生了学二胡的想法。“那时,我上初中。当时的条件有限,找不到专业的二胡老师,我就只能自学。于是,我花几十块钱买了一把二胡,每天一放学就回家拉二胡。”于进财说。于进财在学拉二胡之前没有任何乐理知识,只能从一遍一遍地练习中慢慢领悟。

  经过近6年的努力,在两根琴弦的世界里,于进财离自己的梦想越来越近。于进财高中毕业后,经人介绍到山西垣曲县曲剧团拉二胡,开始了走南闯北的艺人生涯。

  于进财跟随剧团到处演出。每到一个地方,他都到当地的书店转转,看到与二胡、板胡相关的书籍便毫不犹豫地买下来。说着,于进财拿出一本他于1973年在山西新绛县演出时买的一本《板胡演奏法》。这本书标价0.34元,虽然看起来不值钱,但在那个年代已足够抵得上他一天的生活费。于进财说,学无止境,学习音乐对他来说是没有尽头的。只有不断学习,他才会觉得充实。

  于进财常年跟着曲剧团走南闯北,一年有八九个月的时间都在外边。他也因此错过了上大学的机会。“那年,村里有一个推荐上大学的名额,本来大家要推荐我,但我当时在外边演出,因为交通不便,消息闭塞,家里人联系不上我,就跟这个机会擦肩而过了。”于进财说。

  在于进财看来,没有上大学,他并不觉得遗憾。因为在艺术的世界里,他活得更精彩。于进财所在的垣曲县曲剧团有四十多人,其中有一个来自南阳的二胡师傅。他就是于进财制作乐器的启蒙老师。“那个南阳的二胡师傅会蒙皮的手艺。当时在团里,不管谁的二胡蒙皮坏了,都会找他修补。我非常喜欢二胡。因此,师傅每次给别人蒙皮的时候,我都会在旁边看着,给师傅打下手。久而久之,我就把师傅蒙皮的手艺学会了。”于进财说。

  后来,于进财离开剧团,回到家乡成家立业,忙于生计。二胡被他埋藏在了内心深处的角落,渐渐蒙上了灰。

  因为热爱 精益求精学制作

  “成家后,我就承担起养家的责任。为了多挣工分,我每天都起早贪黑去干农活,连喜欢的二胡也没有时间拉了。”说起放下二胡的十几年,于进财唏嘘不已。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于进财家里的生活渐渐好了起来,他便时常回想起以前拉二胡的时光。但是因为家庭,于进财没办法再去走南闯北“卖艺”。于是,他开始制作二胡。“我发现拉二胡的艺人对二胡的要求很高,不仅要外形好看,还要保证质量。然而济源几乎没有会手工制作二胡的人,因此我决定动手尝试制作二胡。”于进财说。

  就像当初自学二胡一样,于进财把所有的热情倾注到自己喜欢的事情上。他花费了数十年的时间,将制作二胡的技艺熟练掌握。

  从外表看,二胡结构简单,由音盒、琴柄和两根琴弦组成。然而纯手工制作一把二胡,从选料、加工到制成,再到校正音色,工艺极为复杂。“做一把二胡需要几十道工序,一般人耐不住性子。”于进财说。二胡的制作流程是,先选料,开出琴杆、琴轴、琴筒的木板块等部分,制作好以后,将它们组装在一起,最后安上琴弦、琴弓。

  于进财介绍,二胡琴身部分的材质以紫檀、老红木等高级木材为佳。这类木料密度高、材质硬,音色结实而不失柔美,共鸣效果好。于进财对制琴的原材料要求极高。他曾为找到上好的木料而跑遍郑州的木材市场。

  琴身中,琴杆关系到支撑和发音效果,因此制作琴杆是个重要工序。开好料后,琴杆被划分成几部分。这几个部分的弯度要求不一,得先后用刀削、用刨推,才能达到要求。最关键的一步是,要用砂纸打磨。这样打磨出的琴杆表面才会光滑。

  琴筒的制作也很关键。先用木板粘成六角筒形,打磨出漂亮的外形,然后在两侧一面安上音窗,另一面用准备好的蟒蛇皮蒙住。“这一步对二胡的音色至关重要。蒙皮的薄厚、大小,绷得松紧度都直接影响二胡的音色。这全靠制作者的经验和悟性。”于进财说。

  于进财制作第一把二胡时,花了半个月的时间,做好后便被同乡拉二胡的艺人买了去。看着凝聚自己心血的二胡在别人手里演奏,焕发出独特的生命光焰,于进财充满了成就感。

  盼望传承 老手艺焕发新生

  在手艺人于进财的字典里,没有“名气”一词。二胡成为他生活的重要一部分,制作二胡成为他的一种生活方式。于进财制作的二胡,用料考究、音色精准、雕刻精美,因此慕名前来找他修琴、做琴的人越来越多。

  “现在,我做一把二胡需要一周,做一把造型精致、做工复杂的二胡则需要半个月。不管花费多长时间,我最后做出来的成品总能让客人满意而归。”于进财说。随着技艺水平不断提高,于进财不再局限于制作二胡,还制作板胡、曲胡等乐器。记者看到,在橱窗内悬挂着的曲胡,造型奇特,与一般的曲胡不同。于进财说,曲胡的造型是他设计的。他在曲胡的头部和底座的位置将木板雕刻成向外卷曲的形状,使曲胡多了几分生动活泼之感。

  此外,在乐器头部造型的设计上,于进财与时俱进。他做的龙、凤、如意等造型,既高雅又考究。在制作工艺上,于进财在抛光等环节会借助一些现代化的机械,既省力,做出来的效果又好。但是在机器没法完成的工序上,于进财则会精雕细琢,力求完美。

  在制作乐器之余,于进财还上了老年大学,学习二胡。“我年轻时是自学的二胡,没有系统地学过乐理知识,现在跟着专业的老师学二胡,发现我们传统的音乐和文化非常厚重。我要活到老,学到老。学习这些乐理知识,对我制出音色更好的二胡也很有帮助。”于进财说。在老年大学的学习班上,跟于进财志同道合的二胡爱好者有五十多人。不管谁的二胡坏了都会找于进财修,于进财也会教他们一些保养二胡的知识。

  二胡制作工艺复杂,制作者既要会木艺,更要懂音律。现在拉二胡的人越来越少,愿意学习和掌握这门手艺的人更是少之又少。制作二胡这一民间传统手工技艺现在正濒临失传。于进财曾日思夜想,如何才能将这门手艺传承下去?“我之前试着培养大孙子学拉二胡,但是他偏偏喜欢弹钢琴。刚开始,我有点反对,后来就想通了。音乐是没有界限的,不管是传统乐器还是西洋乐器,能把它学好学精就行。”于进财说,他的大孙子现在跟父母在深圳生活,曾多次在钢琴大赛中获奖。这让他非常骄傲。

  大孙子与学二胡无缘了,于进财便把希望寄托在了小孙子身上。“现在,我在家教小孙子拉二胡,小孙子很感兴趣。这让我很欣慰。等他再大一点,我就教他制作二胡、板胡和曲胡。”于进财说。无论如何,制琴的手艺不能失传。于进财打算今后办培训班,把制琴的手艺教给更多热爱传统乐器的人。

  “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我干这一行30多年了,打心底里热爱它。我希望今后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让这门老手艺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于进财说。

  我干这一行30多年了,打心底里热爱它。我希望今后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让这门老手艺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于进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