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市情
红色文化篇
  济源的革命斗争是一部不畏强暴、荡气回肠的悲壮史,是一部浴血奋战、风雷激荡的抗争史,又是一部波澜壮阔、气壮太行的胜利史。

  革命战争年代,济源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不屈不挠、英勇顽强,从1927年6月第一个中共济源支部的诞生,到第一个晋豫边苏维埃政权的建立;从第一块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开辟,到抗日烽火燃遍玉川大地;从平息红枪会反革命暴乱,支援陈谢大军强渡黄河,到南下福建建立政权、剿匪反霸,无数优秀的愚公儿女进行过多少艰苦卓绝的斗争,作出过多少惊天动地的壮举,也付出了多少鲜血和生命的代价!据不完全统计,为赢得新中国的解放,曾有数万人支援陈谢大军强渡黄河,有3000余人参加临汾战役和解放晋西南战役,共有12300多名优秀子弟踊跃参军,有1800多名将士为革命献出了年轻而宝贵的生命。济源人民舍生忘死,前仆后继,杜八联、金六联、砚仙联、王屋山、大河里等地多支武装成建制地改编为正规部队,从济源这块红色热土上诞生了中国人民解放军123团、130团、540团三支英雄团队;涌现出一批省、部、军级领导干部,他们为新中国的建立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写下了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

 

 目 录

 红色星火燃玉川???悲歌一曲黄背坪???赤旗飘扬原大寨? ?抗日怒潮逐浪高???劲旅誓师黄楝树? ??红色政权保卫战? ?军民协力渡黄河? ?南下福建立新功?

  

?? 红色星火燃玉川

  面对旧中国处于军阀割据、四分五裂的状况,孙中山毅然决定“联俄、联共、扶助工农”。1924年1月20日至30日,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以广州为中心,革命力量从全国四面八方汇集起来,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大革命斗争如火如荼。在大革命时期,一批在开封求学的济源籍进步青年学生如党继新、李戏鱼等经常在假期中将《向导》、《新青年》等进步书刊带回济源,在济源青年中广泛传播。1926年冬,共产党员党继新、史德秀受党组织派遣,从开封回到济源,发动农民掀起反军阀、抗捐税斗争,并先后在师范讲习所、县立一高小、县立二高建立时事研究会、读书会,向青年们灌输进步思想,培养了一批革命力量,红色星火在玉川大地点燃。


中共济源县委济渎庙办公旧址石碑?


  正当北伐战争势如破竹、蓬勃高涨之时,1927年,蒋介石反动派在上海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5月,中共河南省委在白色恐怖尚未波及豫北之时,指派共产党员党继新、史德秀再回济源,秘密发展赵年芳、牛明俊、卫乃俊、李鸿儒等人入党。同年6月,经中共河南省委批准,在县城文庙正式成立由党继新任书记的济源第一个党支部,当时有党员7人。7月,国、共两党分裂,河南省委遭到破坏,济源党组织活动随之转入地下。1928年4月,中共临时河南省委成立,省委指示各地恢复党的组织。在开封隐蔽的党继新、史德秀迅速返济发展党员,恢复组织,党继新以二高小语文教师身份,在城北铁岸学校召集牛明俊、卫乃俊、赵年芳、薛玉方等人开会,经过重新组织整顿后,在县城文庙秘密成立由党继新任书记的中共济源特支,隶属河南省委领导。11月,河南省委及各地联络点再遭破坏,牛明俊、卫乃俊、史德秀等先后被捕入狱。



  “风云突变,军阀重开战。”国内的蒋、桂战争,蒋、冯、阎大战,使革命形势发生了有利变化,红军队伍逐渐壮大,革命根据地不断扩展。在此形势下,洛阳中心县委组织委员李锡珍于1930年8月到济源巡察,在龙潭寺舍利塔召开党员会议,宣布重建济源特支,党继新任书记,张硕奇任组织委员,薛子中任宣传委员。党继新、薛子中在校长吕天英的掩护和支持下,聘用中共党员刘病侠、廖涤如、傅功绩到校任教。秘密在教职员和进步学生中发展了一大批党、团员,成立了杨渐荣为书记的共青团特支,使济源师范成为名副其实的“革命摇篮”。“九一八”事变以后,济源党组织一方面积极组织广大学生游行示威,宣传抗日,另一方面领导农民群众开展抗捐、抗税斗争,为向土豪劣绅和贪官污吏开展斗争,唤醒民众投身革命,特支编写了一首《贫民歌》,歌词是:

  贫民受苦实可怜,三百六十天,没有一日闲。既没吃,又没穿。军阀们,还派捐,一次又一次,永远出不完。揭皮又当当,一家号饥寒,想起这种穷苦的日子好心酸。

  谁能救我们,只有靠自己。豪绅们,官吏们,尽是一些坏东西。农民想过活,只有团结起。打军阀,除豪绅,穷人才能有吃穿,永远不再做奴隶。


1931年冬济源师范读书会照?

(从右至左:袁传法、史向生、葛辰亮、赵守元、武友清、赵世珂、王传伦、杨庆忠、赵守训)?


  通过对广大农民群众的宣传教育,提高了他们的革命觉悟,在全县掀起了一定规模的农民运动。1931年11月,中共济源特支改建为中共济源县委,党继新任书记,薛子中任宣传部长,郝步伦任组织部长。在济源县委的领导下,全县有一个区、14个乡建立了农民协会,入会群众达2000余人。勋掌、北社、新庄、大河里、西水屯、竹园沟、涧沟、韩彦、马蓬、杜八联等地也都先后建立了党的组织,革命烈火已在济源大地熊熊燃烧。

  济源早期党组织在发展中,虽几遭破坏,但愈挫愈奋,不断壮大。1932年3月,中央巡视员李抱一在写给中央的报告中称:“济源党的工作,在河南讲起来是比较健全有力的党。”(返回目录)

  

悲歌一曲黄背坪

  轰轰烈烈的北伐战争以国共两党分裂而告失败。中国共产党及时召开了“八七”紧急会议,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的正确方针,先后发动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以及全国三百多个县的武装暴动,相继建立了井冈山、湘鄂西、闽浙赣、鄂豫皖等革命根据地。蒋介石在结束了对阎锡山、冯玉祥的战争后,转而对革命根据地进行大规模的军事围剿。为支援和配合鄂豫皖苏区的反围剿斗争,牵制国民党军队南下,中共河南省委制订了开辟晋豫边红军游击战争的计划。1932年3月,河南省委给济源县委发来指示信,要求“在发动游击期间须进行破坏工作,毁坏电线、电杆、桥梁,把守交通要道,扣袭船只等,隔绝敌人的交通消息,扑灭敌人的反动阴谋与活动。”中共中央巡视员李抱一、洛阳中心县委书记万寿山等先后亲临济源,对武装起义进行实地考察和指导。为尽快举行武装暴动,省委巡视员党继新与县委书记薛子中在勋掌东河滩召开县委会议,决定成立济源县红军游击队,党继新兼任政治委员,薛子中兼任军事委员,定于4月8日举行起义,此方案上报省委和洛阳中心县委。在进行暴动准备期间,洛阳中心县委遭到破坏,起义计划落入敌手,济源反动当局下令通缉搜捕党继新、薛子中等人。危急时刻,县委在北社原家坟召开党、团员会议,修改4月8日的起义计划,决定于4月4日提前起义,具体安排是由第五区发动起义,后西山响应,县城东乡组织破坏队,第四区大河里的人到北社集中,会后,党继新、解玉川前往西山调枪。4月4日夜,段子俊带领段林堂、段法太等人割断了沁济之间的数十斤电话线,全部投到广惠渠中;大河里党支部负责人李达九按原计划带领十几人,携带3支步枪和一些大刀、标枪,在五龙口汇合后向北社集中,参加起义。因天黑且路线不熟,在山坡和沟壑中盘旋攀登一夜未走出山沟,拂晓时,人员分散返回。因计划提前,西山和大河里人、枪均未调到,党继新和薛子中遂决定将人员解散,起义改期进行。4月5日,薛子中、郝步伦到西山二次调枪,薛子中巧设运枪计,佯装被抓捕,由党员吴振等人“押行”,闯过各个隘口哨所,于10日将枪枝运到豫晋交界的太行山黄背坪。县委在黄背坪再次召开扩大会议,决定于13日夜起义。



党继新?????? ??????????? 薛子中



  起义活动很快被济源反动当局察觉,济源县政警队和王寨区公所戒备森严。13日晨,国民党县长贺慎斋指挥政警队、保安队及地方武装百余人向黄背坪发起总攻。黄背坪雄居于豫晋边太行山主峰,山高峰险,重峦叠嶂,地形对开展游击战争极为有利。党继新和薛子中率领游击队员分布于各个山头,在各哨口修筑工事,以滚木、檑石御敌。敌人连冲数次,均被击退。反动县长贺慎斋的勤务兵被游击队员卢国宪一枪击毙,2名伪区丁也被打伤,敌人落荒而逃。首战告捷,薛子中为鼓舞士气,遂赋诗两首:

  红军起义在山岗,胆大敌人来猖狂。

  磙木檑石击残敌,匪军不死也遭殃。

  红军拒守黄背坪,四面敌军来围攻。

  我方都是神枪手,一人可敌三千兵。

  县长贺慎斋觉得仅靠保安队难以取胜,再次纠集保安队、政警队、河防队、民团数百人,大举围攻黄背坪。游击队奋力拼搏,英勇还击。而对敌众我寡的严峻形势,为保存实力,县委及时决定,避其锋芒,分散突围,由薛子中率领队员撤离,转移至原大寨以西的老君堂。4月14日夜,老君堂遭敌突袭,孟小明、张留栓、张广国、王火成以及张根山等先后被敌人抓捕,孟小明、张留栓惨遭杀害;薛子中、郝步伦等脱险后,各自分散隐蔽;党继新与杨渐荣、段子俊分两路赴省委报告情况。

  黄背坪起义虽然失败,但这是豫西北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以革命武装反击反革命武装的第一次交锋,是党在豫西北地区打响的红军游击战的第一枪,这次武装起义有力地打击了国民党反动当局的嚣张气焰。(返回目录)

 

 赤旗飘扬原大寨

  黄背坪起义失败后,河南省委帮助总结了起义失败的经验和教训,1932年5月再次制订了“豫西北游击战争计划”,决定以济源为中心,开辟温县、武陟、沁阳、焦作游击区。为加强这一地区的领导,省委派党继新到焦作,同许子善、翟茂林等人组建了由党继新任书记的中共焦作中心县委。6月,省委派宣传部长李新民同党继新到豫北巡视、指导工作,在济源制订了《豫北西区游击战争计划》与《建设济源新赤区计划案》。根据省委的指示精神,党继新在轵城大明寺重建了以张景禄为书记的济源县委。月底,在沁阳紫陵镇开化寺组建了“中共济沁边临时党总支”,党继新任书记,苗既平任副书记,沁阳党支部书记郭大佛任军事委员,同时,在省委特派员张振亚主持下召开了“石河会议”,确定了开辟“晋豫边区”游击战计划。


沁阳紫陵完小(开化寺)旧址?


  不久,河南省委再次遭敌破坏。省委书记纪国祯等14人被捕,济源负责地下党联络的张汉三惨遭杀害。党继新和沁阳党组织负责人郭大佛辗转开封、郑州、许昌等地,没有与省委取得联系,遂果断决定发动沁济暴动。9月5日,党继新与郭大佛在沁阳紫陵主持召开了沁济暴动会议。次日夜,党继新、郭大佛率领暴动队员直奔义庄,与民团内地下党员郭舜仁里应外合,冲进区公所与团部,夺取枪枝,捣毁办公室,集合起40余人的武装,正式成立了“豫晋边红军游击队”。9月7日,游击队沿太行山向济源西进,至东逯寨,解除地主武装,开仓分粮济贫。由于沁阳国民党保安队的追赶,游击队暂避太行山中,党继新、郭大佛等人到济源新庄组织暴动。


沁济武装暴动沁阳紫陵镇义庄区公所旧址?


  9月9日晚,党继新、郭大佛、苗既平、郭舜仁、任建樟等在济源县委书记张景禄及党团骨干配合下,袭击武山区公所,打死打伤区丁7人,缴获步枪10余支,子弹300余发。后又在北社、勋掌集合起50余名青壮年农民,在二仙庙按原定“豫晋边游击战争计划”,开始整编两县暴动队伍,成立豫晋边区红军游击总队,郭舜仁任总队长,党继新任政治主任,郭大佛任军事主任。沁阳方面定名为豫晋边红军游击队第四大队,任建樟任大队长;济源为第七大队,原有信任大队长。第七大队开赴豫晋边太行山区,以原大寨为根据地,在北至山西阳城、晋城边沿,南至济源勋掌、郑坪一带,西至王屋山,东至沁阳西北太行山沿线,开始了武装割据。


晋豫边红军游击队居住的石洞?


  9月16日,国民党济源反动县长边万选带保安队、政警队及民团武装数百人进攻原大寨,游击队坚守阵地,数次将敌击退。国民党河南省政府以“剿共不力”为由,将济源县公安局长郭明亮及武山第五区公所区长卫晓争等人撤职。


红军游击队在原大寨用过的铁锅残片?


  游击队昼伏夜出,经常从金炉峰、马落岭下山,到北社、勋掌、郑坪、宋庄等地进行游击活动。党继新、苗既平、张景禄等深入山下各村,发动群众斗地主,打恶霸,除奸细,铲豪绅,深受群众欢迎。游击队很快发展到百余人,游击区也扩大到方圆百余里,在游击队活动的村庄形成了“苏维埃区域的雏形”。广大人民群众欢欣鼓舞地唱道:

  共产党,好心肠,杀贪官,免捐饷。

  拿起枪来北山上,杀大户来分钱粮。

  原大寨上扎营盘,匪军敌探一扫光。


晋豫边红军游击队坚守的哨口(月亮门)?


  根据中共河南省委关于《推翻国民党政权,建立苏维埃政府》的指示,10月,红军游击队领导人党继新、郭大佛、苗既平、张景禄、王敏成等召开会议,决定以原大寨为根据地,开辟方圆百里的红色游击区,并成立了以王敏成为主席的豫晋边苏维埃政府。

  豫晋边区苏维埃政权的初步形成,引起了国民党河南省政府的极度惊慌,遂电令济源、沁阳等县限期“围剿”红军游击队。济源县长边万选再次率敌千余人连续进攻原大寨。游击队员英勇奋战,与敌人进行大小十余战,歼敌70余人,迫使敌败退下山。游击队常于夜里深入县城附近农村,贴标语、撒传单,声言攻打济源县城。吓得国民党县政府昼夜紧闭城门,增岗加哨,如临大敌,国民党县党部、县政府接连向省政府告急。

  面对济源蓬勃发展的红军武装割据形势,国民党河南省主席刘峙多次电令济、沁两县当局“围剿”,但屡攻不下,遂下令撤换了济源县长。11月19日,新任县长方廷汉纠集保安队、河防队、民团等反动武装千余人进攻原大寨。游击队坚守五大哨口,奋力拼搏,三战三捷,毙敌50余人。12月上旬,国民党新乡第四专署调集两连兵力,联合沁、济、孟等县团队,河防队、保安队等1000余人,兵分两路,向原大寨发起大规模“围剿”,同时又让孙殿英部和山西阳城民团切断游击队后路。敌人先攻破金炉峰,接着又切断了游击队分兵镇守的“三棵树腰”、仙人桥等战略要地,截断了寨上游击队与各哨口的军事联系。游击队腹背受敌,寡不敌众,终至失守,部分队员跳崖突围。其中,苗既平双腿摔断,被敌砍头剖腹;薛作舟、苗鸿方等12人被捕;郭大佛、王敏成等突围成功后,到外地隐蔽。

  声震豫晋历时106天的豫晋边红军游击战争悲壮谢幕。这次暴动进一步扩大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游击队在人民群众中的政治影响,对国民党围剿鄂豫皖苏区起到了一定的牵制作用,在中国革命战争史册上留下了辉煌的一页。(返回目录)

 

 抗日怒潮逐浪高

济源县委泰山庙办公旧址?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日本侵略军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在中国共产党的积极推动下,国共两党形成统一战线,抵抗日寇的侵略。中原战场上,面对日军的强大攻势,国民党几十万大军节节败退,望风而逃。在豫北沦陷之前,中央北方局军委主席朱瑞审时度势电告中央,建议开辟晋豫边抗日根据地,毛泽东回电指示:“晋豫边甚重要,望有计划的部署沁水、翼城、曲沃、垣曲、济源、博爱、晋城地区的游击战争,配合主力在西北两面之行动。”根据党中央、毛主席的战略部署,朱瑞于1938年3月上旬在阳城县下寺坪召开联席会议,正式成立中共晋豫特委。特委根据济源沦陷后敌伪割裂的实际情况,在特定阶段、特殊时期,先后建立了中共济源县委、中共济西工委(1942年8月改建为王屋县委)、中共济源县南县委、中共大河里区委四个县级组织,均隶属中共沁阳中心县委领导。在上级党委领导下,济源党组织放手发动群众,开展统战工作,组织抗日武装,创建了杜八联、王屋山、大河里三个抗日根据地和砚仙联抗日游击区。

  杜八联抗日根据地。1937年5月,共产党员杨伯笙奉命由北平返济,在泰山庙组建了中共济源县工作委员会,隶属豫西特委领导,11月,在豫北特委书记张萃中主持下,县工委改建为县委,杨伯笙任书记,史向生任组织部长,于思礼任宣传部长。杨伯笙等人以结拜弟兄的形式,结成了“抗日革命十人团”,发展了一批党员,团结了大批青年骨干和进步绅士,逐步夺取了乡村的主要政权。县委还举办了各种类型的训练班、培训班,筹集枪支、开设炮厂,创建了“杜八联抗日自卫团”,使坡头沿黄北岸的十几个村结成联防,形成了稳固的抗日革命根据地“杜八连”,被誉为打不垮、攻不破的“河防堡垒”。这里先后动员组织三批、700余人参加了八路军。在抗战期间,杜八联首创的“联防战”与“地雷战”、“地道战”一起并称为中国民兵的三大传统战法而载入史册。


王屋县抗日民主政府黄背角办公旧址近景?


  王屋山抗日根据地。随着革命斗争形势的变化,1940年7月,济源地委在邵原镇建立了济西工委,刘雪尘任书记,进一步加强了党对王屋山区的领导。1942年8月,济西工委改建为王屋县委,刘雪尘任书记,翟良超任组织部长。1943年2月,太岳行署批准成立王屋县抗日民主政府,刘仁道为县长,组建了王屋县独立营,县委、县政府积极开展统战工作,壮大抗日力量,并组织群众开展减租、减息、反奸、反霸工作,组织地方武装,支援主力部队发动豫西战役;发动群众开展生产自救等,使王屋山区形成了稳固的王屋山抗日根据地。


沁阳中心县委尚庄办公旧址?


  大河里抗日根据地。1937年冬,中共大河里党支部派李达九、贺思哲、任正凡等打入尚庄、逯村、贺坡的红枪会,宣传发动,团结抗战。1938年3月,成立了“大河里抗日自卫总团”,下设4个联队,2000余人。7月,沁阳中心县委书记王毅之率沁河游击队进驻尚庄。不久,成立了中共大河里区委,组建了贺坡、,留村、西窑头、逯村、西逯寨、任寨等7个支部,使沁河北岸的12个村实行联防。大河里党组织积极组织地方武装,同反动势力、地主恶霸进行坚决斗争,歼灭匪首,铲除恶霸,护送朱总司令过沁河,配合八路军歼灭伪军李正德,大河里方圆几十里抗日烈火愈燃愈烈。


济源县抗日民主政府水洪池办公旧址?


  砚仙联抗日游击区。1938年春,八路军晋豫边游击队司令员唐天际、大队长冯精华在济源县委宣传部长于思礼的配合下,共同考察了封门口、棋盘山区,决定凭借这一带的有利地形,发动群众,建立抗日武装,控制黄河渡口。他们首先在虎岭王敏政家建立联络站,由卢景秀、刘明玉负责,利用关阳、长泉渡口,迎送我党政军干部,转运军需物资;后又创建砚仙联抗日游击队,由王宗海任大队长。砚仙联游击队积极配合唐天际支队,奇袭日伪,打击恶霸,保护群众,逐步形成了稳固的砚仙联抗日游击区。


济源人民庆祝抗战胜利


  在八年抗战中,济源、王屋军民配合八路军主力作战上百次,毙、伤、俘日伪军2000余人,先后有5批1200余人参加八路军,为抗战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两县的党组织也经历了严峻的考验和锻炼,逐步得到发展和壮大,从抗战前到抗战胜利,济源、王屋两县党组织由原来的12个支部120名党员发展到10个区委、58个支部、733名党员,地方武装也由几支分散的小游击队发展成为近千人的英勇善战的武装队伍。(返回目录)

  

劲旅誓师黄楝树

  1938年3月上旬,朱瑞代表中共中央北方局,在阳城横河镇建立了中共晋豫特委后,3月24日,党中央又电报指示:“由于战争形势的发展,八路军主力转移至其他地区后,我党仍能在统一战线中有力的坚持领导华北抗战,必须立即组织以八路军名义出现的游击兵团。”按照党中央的指示精神,晋豫特委组建了八路军晋豫边游击队,唐天际任司令员,李敏之兼任副司令员,方升普为参谋长(后为副司令员),敖纪民为政治部主任(后改为政委兼政治部主任)。晋豫边游击队组建时没有部队,特委决定从阳城县武装中抽调一部分人、枪作为基础。4月初,聂真、唐天际率中共晋豫边特委机关和游击队司令部,进驻济源邵原地区开展工作。游击队先后收编了二十九军杨凤堂率领的溃兵200余人和国民党十五军部分散兵,编为八路军晋豫边游击队独立第一支队,杨凤堂任支队长;下旬,根据晋豫特委指示,济源县委书记杨伯笙率领杜八联抗日自卫团、金六联抗日自卫团共200余人(枪)第一批参军,被改编为独立第二支队,杨伯笙任支队长,张敢陈任参谋长。


八路军晋豫边抗日游击队司令部
居住过的邵原白坡村


  4月28日,游击队在邵原镇的黄楝树村召开誓师大会,宣告八路军豫晋边抗日游击队正式成立,并把这一天定为游击队成立的纪念日。当时朱总司令和卫立煌都在垣曲,曾以第二战区司令长官名义予以委任,并发给部分武器弹药。之后,通过广泛动员,成建制编入晋豫边游击队的有:沁阳县委冯精华、任小风带来的200多人(枪);李景良带领的阳城游击队200多人;杨志坚从闻喜游击队带来的一个大队;嘉康杰和金长庚在夏县发展的一个大队及荣河县的部分武装;侯马党组织派来的同蒲铁路工人自卫队;晋城县委组建的“南公八路”大部以及到豫北及渑池等地活动时吸收的大批青年学生。

  八路军晋豫边游击队举行“四·二八”誓师后,一方面积极扩军,另一方面配合主力部队和友军,开展敌后游击战争。5月,在邵原镇首次配合国民党三十八军十七师赵寿山部,打退了日军进攻;6月,在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卫立煌统一指挥下,连续一个多月配合友军参加晋南大会战;7月初,在阳城、沁水之间的町店以南,积极配合徐海东、黄克诚指挥的“町店战役”,对由陇海路北上的日军第二十五师团一个机械化联队进行截击;8月中旬,游击队活跃在曲沃、绛县一带,曾一度收复绛县县城和南樊镇;9月,在邵原西面的蒲掌、南羊圈一带迎头痛击西犯日军。司令员唐天际当时曾写诗一首:

  王屋山前作战场,抗日救国保家乡。

  莫嫌军中少刀枪,不顾流血与断肠。

  顺风吹动黄河水,好似愚公移山岗。

 ???  今日刀兵满山下,来朝红旗遮“太阳”。

(“太阳”:指日军的太阳旗)


八路军晋豫边区抗日游击队的部分人员合影,后排中为司令员唐天际、政治委员敖纪民、副司令员方升普


  1938年10月19日,八路军总部和晋冀豫省委在潞城故县镇联合召开主干会议,决定凡特委级管的游击队都称支队。据此,八路军晋豫边游击队正式更名为八路军晋豫边游击支队,简称“唐支队”。在不到两年时间内,“唐支队”已发展到七个大队,总兵力约3000人。除警备大队、一、二大队随同司令部行动外,其余四个大队分别活动在曲沃、翼城、闻喜、夏县、垣曲一带。在唐支队的带动和支持下,晋豫边所属各县不同形式的抗日武装也蓬勃发展。在沁阳、济源一带活动的沁河游击队,经常配合主力或单独袭击敌人据点,打击敌人“扫荡”部队,破坏敌人交通线,夺取敌人军用物资,打击为虎作伥的汉奸、恶霸和土匪。“唐支队”的主要任务是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同时也根据晋豫特委的统一部署,举办抗日游击干部训练班和随营干部学校,发动群众,实行减租、减息,废除苛捐杂税;组织群众,武装群众,成立工、农、青、妇等团体和抗日武装;发动群众参军、参战、支前;抽出兵力确保南下北上兵站线的畅通,多次护送朱德、彭德怀、杨尚昆、邓小平等党政要员,丁玲、魏巍、吴伯萧等知名人士以及印度医生柯棣华、德国医生米勒等国际友人南下北上。



  1939年“十二月事变”发生后,为维护抗日统一战线大局,根据朱德总司令与卫立煌谈判协议,八路军晋豫边抗日游击支队主动撤出晋豫边。1940年2月,“唐支队”加入八路军正规军序列,与一一五师三四四旅六八八团合编为新并第一旅,该旅先属八路军第二纵队,后属八路军一二九师,旅长韦杰,政委唐天际。

  活跃在豫晋边区的“唐支队”,从创建到改编,历时将近两年,为晋豫边坚持抗战立下了卓越的功勋,这支游击队后编入正规野战军后,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中作出了突出贡献。(返回目录)

  

红色政权保卫战

  抗日烽火刚熄,内战硝烟又起。坚持独裁的蒋介石倒行逆施,迫不及待地要从人民手中抢夺抗战胜利果实。1946年6月,国民党反动派公然撕毁国共停战协定,调集重兵向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盘踞在黄河南岸的国民党军队奉令渡河,向北进犯,10月20日侵占济源县城。中共济源县委、县政府被迫转移到太行山下的大社、勋掌一带,坚持领导县、区武装,积极配合主力部队,开展游击战争。

  为配合国民党军队进攻豫北解放区的行动,国民党国防部二厅派遣特务分子张吉平潜入王屋山区,与当地恶霸残余势力相勾结,唆使巫婆神汉装神弄鬼、制造谣言来蛊惑人心,张吉平在国民党济西民团总指挥邓玉儒的直接指挥下,煽动恶霸、反革命分子以及反动会道门头子,利用“红枪会”这一群众性的封建迷信组织,在济源、王屋两县交界的边沿山区封门口一带,发动了大规模的反革命暴乱。暴徒们用残暴的手段胁迫群众,5天之内人数发展到5000余人,所占地方由济源县七区蔓延到王屋县的整个山区。“红枪会”暴徒所到之处,杀人放火,无恶不作。特务李兴旺带领暴徒袭击苏村,将王屋县公安队指导员刘廷芳和村干部朱王成等8名同志全部杀害;最残暴的是在方山村,暴徒一次杀害了革命同志11人,其中方山村支部书记李明荣被他们活活用刀砍死,农会积极分子李永正全家3口人死于他们的乱刀乱棍之下。在“红枪会”暴乱期间,反动地主、恶霸也趁机进行反攻倒算,几天之内,人民群众分得的胜利果实又被敌人倒算一空。在此次暴乱中,敌人共杀害区村干部、民兵积极分子以及解放军战士35人,抢掠王屋县公安队机枪1挺、步枪3支,民兵步枪75支,县、区干部手枪4支、手榴弹196枚。济源县七区和王屋县三区的138个乡村政权被破坏殆尽。

  “红枪会”反革命暴乱发生后,太岳四地委迅速进行了平暴部署,紧急抽调两个团前往清剿,并指示济源、王屋两县委迅速动员全县干部、民兵,分东、西两线,配合主力部队参与清剿行动。


平息红枪会暴乱战场遗址——陆家岭


  东线战场上,济源地方武装于10月21日夜分三路出发:一路由济源县委书记范华率领地方武装,配合太岳第四军分区豫北“独立二团”七连和九连,清剿“红枪会”主力;另一路由县农会主席阴发祥、宣传部长刘健、武委会主任丁一、副主任张烈等带领杜八联民兵,配合平叛部队打击林仙一带暴徒,并负责堵截济源县城和黄河沿岸国民党部队的增援;第三路由县公安局长袁平带领公安队员,直奔“红枪会”暴乱中心地区的封门口一带进行镇压。东线战场共打退暴徒三次东犯,粉碎了敌人企图与国民党部队会合的阴谋,使其陷入东进不能、西退不得的困境。西线战场上,王屋县委书记李之放和县长刘任道率领县独立连、豫西武工队一大队、县公安队同时出击。武工队于22日在韩旺西岭头击溃一部匪徒进攻后,乘胜追击到韩旺村。次日晨,又与独立连一并进发阳台,中午推至王屋。大股匪徒狼狈南逃。王屋县武装于25日兵分两路追剿残敌。一路由县长刘任道率领,沿王屋东岭南下三教、韩彦、大峪、交兑,然后折而向西,顺黄河北岸向长泉推进;另一路由县委书记李之放率领,沿五里桥、小官腰、下冶、石槽,向陶山追击。黄昏时分,济源、王屋两支武装队伍会合,配合赶来的“独立二团”七连、九连在韩彦设伏,形成了对宿营在大岭敌人的包围圈。26日拂晓,暴徒1000余人几次突围不成,便顺大峪河东下,7日晨,“独立二团”攻下原头,击溃了“红枪会”主力;李之放率部攻下长泉;刘任道率部逼近牛湾。三路部队从东、北、西三方把全部残匪压缩在长泉以西、牛湾以东的黄河滩上。28日,平叛部队全力合围陆家岭,一举歼敌200余人。特务张吉平在清剿中被击毙,敌首邓玉儒、携残匪420余人逃过黄河,在这次战斗中,共击毙敌人200余人,俘虏400余人,逃跑落水淹死150余人,缴获机枪1挺、步枪100余支,长矛、大刀不计其数。


平暴祝捷大会现场


  平息“红枪会”反革命暴乱的战斗结束后,太岳四地委于11月23日在王屋县三区下韩旺村召开祝捷大会,对参与暴乱且罪大恶极的崔子英、卢小针、靳志刚、李怀轩、侯月贵、常正国等9名罪犯,当场判处死刑,立即执行枪决,同时公祭了牺牲的干部、群众,为纪念在暴乱中牺牲的王屋县公安局指导员刘廷芳烈士,王屋县民主政府将苏村改为廷芳村。(返回目录)

 

 军民协力渡黄河

陈谢大军抢渡黄河挺进中原雕塑


  1947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根据党中央、毛主席“中央突破,两翼牵制”的战略部署,继刘(伯成)、邓(小平)大军挺进中原之后,中央军委和毛泽东运筹帷幄,命令晋冀鲁豫野战军陈赓、谢富治的第四纵队,秦基伟、黄镇的第九纵队,孔从周、汪峰的三十八军以及第八纵队二十二旅,共8万余人,组成陈谢兵团,成立由陈赓任书记、谢富治任副书记的前委会进行统一指挥,强渡黄河,挺进豫西,与千里跃进大别山区的刘邓大军和陈毅、粟裕率领的华东野战军主力,在南起长江、北至黄河,东自黄海、西到汉水之间,布成“品”字阵形,逐鹿中原。


济源人民踊跃支援陈谢大军渡河


  陈赓将军于8月初在太岳区驻地阳城召开了兵团前委扩大会议,决定兵分两路渡河西征:以第四纵队和第九纵队为左路,从豫西北的济源一带强渡渡河;以三十八军和第八纵队二十二旅为右路,从晋南的茅津渡东强渡黄河。太岳区党委也抽调第四专署专员刘裕民、秘书邓志坚等人组成支前指挥部,统领各地的支前工作。


陈谢兵团召开渡河作战会议的大殿


  按照前委的统一部署,从济源渡河的第四、第九纵队和济源县委、县政府迅速投入了强渡黄河的准备。济源县委、县政府立即成立了支前指挥部,在邵原设立了总兵站,并在行军路线沿途设立招待所、转运站和兵站。同时,组织520名木匠、132名铁匠在短时间里秘密修造62艘渡船,挑选1340名船工进行摆渡训练;筹集面粉200余万斤、柴草300余万斤;并修筑公路,架设通讯电杆,选调葫芦队为大军护航领渡。动员5万多名民工,集中3151头牲畜和867辆铁木轮车参加运输。12日,第四纵队由山西浮山南下,进驻花园、北寨、邵原、阳安、逢石、山院、赵圪塔、毛田等村,陈赓、谢富治等首长住在邵原街原王屋县政府机关卢家大院;17日,第九纵队从博爱西进,驻扎在三教、韩彦、曹腰、长泉等村,秦基伟、黄镇等首长住在邵原街原王屋县委机关翟家祠堂。

  陈赓将军于8月21日在逢北村主持召开旅以上干部会议,宣布以四纵为第一梯队,担任主攻,九纵为第二梯队,随后跟进。由旅长周希汉、政委刘忠率领的第十旅和旅长李成芳、政委廖冠贤率领的第十一旅为左路军,在关阳、长泉、河清口等渡口强渡;由旅长陈康、政委刘有光率领的第十三旅和第十二旅为右路军,在大叫沟至马湾之间实施强渡。其中,四纵的第十、十三旅担任渡河突击任务,第十一、十二旅为预备队。

  8月23日凌晨,我军开始渡河作战。为了回避对岸守敌的强火力点,确定在李河沟、牛湾、下关阳、大教、小交沟5个渡口强渡黄河。左路承担突击任务的十旅和十三旅所属部队,都按计划进入了渡河地段。支援渡河的济源民兵,将渡船隐蔽地拖下水去,拉到了部队的登船地点。这时,我军在黄河北岸35里长的沿河山头,组成了5个强大火力点,黑黝黝的炮口瞄准了对岸的敌堡,轻重机枪对准了敌堡的抢眼。在白茫茫的晨雾中,隐蔽在岸边的突击队迅速登上船头。陈司令一声令下,几十艘战船同时起航,向南岸疾驶。

  担任突击任务的十旅二十九团三营七连,乘着7只木船,在杜八连葫芦队的引导下,首先从李河沟渡口向南岸急驶,行至河心,被敌人发觉。对岸敌人炮声响,我军枪炮齐鸣,但见我军重炮吐出穿膛不息的弹流,机枪飞射千万条划破夜空的金线。对岸碉堡在撼人的轰鸣中,冒起数丈高的冲天大火,首批渡河的勇士们,凭借船头,用机枪横扫滩头阵地上的敌人。65岁的船工、民兵英雄崔炳义等人开的突击船,仅用了15分钟便渡送部队突破天险,登上对岸。我军一举攻克北村、西沃,俘敌50余人。接着,他们和后续部队一起,围歼了石山头守敌一个团,生俘团长郜尚德等1300余人。

  从下关阳渡河的十旅第二十八团二营,在战船离开渡口后,遇到敌人疯狂的机枪扫射,但在我军猛烈的火力掩护下,仍然奋勇前进。行驶在先头的该团八连三排战船上的船工卢恒贵中弹受伤,船工郭以全抢上来接替他掌舵前进。船还没有靠岸,战士们由战斗英雄邢路芝带领,跳下木船,涉水冲上岸去,一举攻下2个敌堡。从渡河起,不到30分钟,就把敌人的前沿工事占领了。该营渡河以后,乘势攻占了半山的一个围寨,并向南长泉高地进发。



  在下关阳渡河的部队,发现这里山高谷深,水猛浪急,一时难以强渡。数十名荷枪实弹、腰系葫芦的杜八连民兵,在队长杨清魁的带领下,纵身下水,一个个像飞驰的鱼雷,直冲河心。没泅多远,敌人的巡逻船就闯了进来。眼看就要暴露目标,在这千钧一发之际,葫芦队队员李庆常沉着地带领2名战士钻入水中,潜游到敌船跟前,跃身冲上船去,出其不意地消灭了敌人。在北岸我军主力部队的火力掩护下,葫芦队的队员们飞速登岸,攀上崖头,和敌人展开激战,很快就炸毁了崖上的碉堡。这时,北岸渡船竞发,直驶南岸。

  24日拂晓,陈赓将军渡过黄河,指挥大军接连攻下了三座县城,歼敌4000余人。26日清晨,第九纵队在司令员秦基伟的率领下,也在长泉渡口顺利南渡。至此,陈谢兵团数万大军,在地方民兵和船工的配合下,突破了东至关阳、西至芮村数十公里的国民党部队防线,踏上了逐鹿中原的伟大征程。(返回目录)

  

南下福建立新功

  1949年1月,随着辽沈、平津、淮海三大战役的胜利,全国形势发生了根本变化,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摧枯拉朽,剑指江南,国民党腐朽政权行将就木,土崩瓦解。为适应解放战争的形势,中共中央决定,组织大批干部随军南下接管新区。太行、太岳区奉命选调4000余名干部,组成中国人民解放军长江支队,南下建立新区政权。


位于迎春园内的济源干部南下福建纪念碑


  按照太岳四地委指示,中共济源县委及时召开县、区干部大会,号召全县广大干部踊跃报名,为“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作贡献。经全县干部积极报名后,县委依据上级“既要服从全局,适应广大解放区工作的需要,按质量完成选调干部任务,又要兼顾巩固当地政权和发展老区工作”的方针,决定组成以王安珍为县委书记、杨杰为县长、赵守训为副县长、李岳为农会主席的济源南下县、区党、政、群领导班子,率领济源南下干部共122人参加长江支队。


1949年2月,济源南下福建
干部合影留念


  济源南下干部3月8日从县城徒步出发,途经沁阳、晋城,于17日到达太岳区南下干部集中地长治,参加了太岳区党委、行署组织召开的欢送大会。21日抵达南下干部集结地河北省武安县。。济源南下干部被编为长江支队第六大队第三中队,下设三个分队、九个小队。中队政委王安珍、中队长杨杰、副中队长赵守训、李岳。之后,在武安一方面学习形势任务、新区政策、党的建设等政治文件,一方面学习军事常识,作南下的思想、组织、生活等准备工作。

  25日,济源南下干部随长江支队从武安登程,途经河南、安徽,于5月16日到达江苏南京。


南下干部战前动员


  在南京休整期间,由于杭州、南昌、上海相继解放,使战争迅速向南推进。华东局随即命令长江支队抵苏州待命,济源南下干部从南京赶到苏州,继续南下。华东局新组建的福建省委对长江支队所属6个大队的接管工作作了部署。第六大队被安排接管闽东地区,成立福建省第三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地委名称为中共福建省第三地委。按照组织安排,济源南下干部继续前进,9月5日全部赶到福建福州,19日到达福安县赛岐镇。24日,中共福建省第三地委与闽东地下党和游击队召开会师大会,具体分配了各中队的工作地区和任务。第三中队的济源南下干部中,杨杰和通讯员原永兴调福安县工作,杨杰任福安县县长;董杰和第七小队共15位同志留在地、专机关工作;李检、商建中和第六小队共14位同志调柘荣工作;王安珍、赵守训等81位同志调霞浦工作。


南下部分干部到福建后留影


  前往霞浦和柘荣工作的同志于9月29日分水、陆两路启程。赴霞浦县的同志与原霞浦地下党的同志会合后,组建了县、区两级党、政、群、武机构。王

  安珍任县委书记,赵守训任县长,李岳任农会主席。赴柘荣办事处的同志到达后,也组建了党政机构。李检任中共柘荣工作委员会书记兼办事处主任,副书记商建中。不久,经政务院批准成立了柘荣县,李检改任县委书记兼县长,商建中任副县长。

  济源南下干部在五个多月时间内,日夜兼程,风餐露宿,冒着枪林弹雨,历尽千辛万苦,翻跃中条、太行、武夷三山,跨过黄河、长江、淮河、钱塘、闽江五河,途经山西、河北、河南、安徽、江苏、浙江、江西、福建八省,行程3000余公里。到达目的地后,因霞浦、柘荣两县位于福建东北群山包围之中,海拔3000多米,生活环境十分艰苦;国民党反动派溃逃后留下的散兵、残匪、特务,以及地主、恶霸等反动势力千方百计对新生政权进行破坏,政治环境更是艰险。济源南下干部克服了情况不熟、风俗不同、语言不通等困难,与当地干部紧密配合,团结一致,深入发动群众,胜利完成了接管政权、建党建政、剿匪反霸、土地改革、恢复生产、发展经济等任务,在八闽大地上贡献了毕生的心血和汗水。在纪念济源干部南下福建霞浦县四十周年大会上,南下干部常建业同志赋七律诗一首,借以抒怀。

  愚叟门前笑语稠,移山儿女话新猷。

  虽酬宿愿通河汉,仍爱征尘逐夏秋。

  扬子钱塘曾饮马,赛岐霞浦更登舟。

  ??????????? 老来检点风流事,犹记当年济水头。(返回目录)

扫一扫
在手机上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