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市情
民俗文化篇
  民俗是千百年来民众靠口头和行为传承的一种特殊文化。它涉及人的衣食住行、婚丧嫁娶以至生活中的语言交流、习俗礼仪等方面,无论从经济、文化、宗教等哪一个方面讲,都可以看到中华民族的愿望、追求和精神寄托。

  济源是中原历史文化名城,民俗文化可溯源到数千年前的封建社会。随着社会的文明与进步,传统的农耕习俗,手工业习俗,民间的语言习惯、交际礼仪等,都在发生着变化。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新旧文化的碰撞,旧有的风俗随之嬗变、淘汰和更新,民俗文化也在传承中不断更新。

  古语云:“入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足见民俗文化之重要。为了使人们了解存活于济源乡间的传统习俗、礼节,适应“入乡随俗”之需要,特别是为创立新民俗提供帮助和启迪,把这些充满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集纳起来,不仅保存了地方文化的“基因”,还可以通过重新审视它们的文化内涵,感受先人们的聪明才智和济源人重礼义、讲和谐的风尚,进而对推动济源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目 录

谈婚论嫁说好合? ?生儿育女盼长成? ?民间丧葬遗旧俗? ?入乡随俗问忌讳? ??百姓方言非“普通”

?

谈婚论嫁说好合

  男婚女嫁,古今皆然。新中国建立前,济源由于地域缘故,当地群众因受封建儒教思想影响,看重多子多福,认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早婚早得子,这就促使了早婚现象的发生。在婚姻习俗上,山区多见“娃娃亲”,前提是两家老人关系密切,知根知底,相处比较合得来,另外,还有“童养媳”、“指腹为婚”、“换亲”等由父母包办婚姻的情况。总的来说,旧时婚嫁,不仅讲究门当户对,而且颇有迷信色彩,过程中的每一步都要请算命先生指点。解放后,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旧时婚俗的内容和形式也随之改变,改革开放后则出现了新的婚育观。传统婚俗中的一些程序在现实中有保留,也有演变。

  一、提亲



  提亲,俗称“说媒”。多是男方请媒人到女方家提亲,也有媒人主动向双方家长提出的。民间有专门说媒的人,一般由妇女充任,即“媒婆”。男女靠媒人“穿针引线”,所以有“千里姻缘一线牵”之说。

  旧社会,人们信奉“男女授受不亲”,双方全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当然,父母对事关儿女们终身幸福的婚姻大事也并不草率,提亲时,当即满口答应的,少之又少。为慎重起见,还是要“打听”。“打听”的内容:一是“门事”,就是家族中有无腋臭病(当地俗称狐臭),这一点至关重要;二是男女双方的年龄、相貌、品行、职业;三是男女双方家境,女方主要打听男方有无房屋,父母是否通情达理;男方要了解女方会不会做针线活,女孩的相貌如何等。

  “打听”结果满意与否,都要给媒人一个答复,以决定亲事成败。如果成了,两家皆大欢喜,就商量进行下一个程序;如不合适,借故推托回绝。

  二、合婚



  合婚,民间也称“合八字”、“合命”等。合婚时,男女双方互托媒人询问对方出生年、月、日、时,再请阴阳先生算一算双方八字是否相合,八字是根据中国古代历法,一个人出生的年月日时,各有天干地支相配,每项用两个字代表,四项就是八个字,以此推算一个人的命运。若八字合,可成婚。否则,为大相不搁,不可成婚。

  再往下还要合命。命,即是五行的金木水火土。人出生的那一年是五行的什么年,人即是什么命。五行有相生相克之说。如男女命相生可成婚,相克则不宜成婚。除相克外,有些命相即使不相克也要避开。如男女都属金,则为“一家两个金,一辈子叮叮叮”。还有同命而不同月生的,为之“同年不同月,一辈子肯打铁”,意即好吵架生气。从地理方位上说,也有讲究,如南方属火,属金命的就不宜往这个方位说亲,因为“火克金”,其他亦然。

  男女婚配在年龄上也有一些规矩。一般是男大女小,“宁让男大七,不许女大一”, “女大一,孤凄凄”。也有女大男小的好说法,如“女大两,黄金长”,“女大三,抱金砖”。有的家庭娶年龄大的媳妇,一方面是男方家劳力少,早娶过来多一个干活的,另一方面含有想早抱孙子的意思。

  三、订婚



  合婚之后,媒人要选个好日子,带男方去女方家中“过礼”订婚,即男女之间订立婚约,表示婚姻之事已经确定。订婚时,男方要送给女方彩礼,礼物除了食品类之外,还要给女方父母衣料各一套,鞋、袜子各一双及礼包,封多少钱,都是事先由媒人同双方约好的。一般情况下,双方订了婚就要受伦理道德的约束,不得反悔,因此男家(有时候女家)要摆宴席谢“大媒”,并告之亲朋好友及乡邻,这样,在举行正式婚礼时,就水到渠成了。

  四、送好(择好)

  送好是双方确定举行婚礼日期的一种形式,大多数人家都要事先找阴阳先生“看好”,即卜卦选择佳期。择好也有讲究,如“黑年”不接亲,(“黑年”即农历没有“立春”的年份);暑月不接亲(六月为暑月,这个月农事忙且天热)。另外还有宜婚嫁的月份和属相,如五月、十一月宜马、鼠两相的人婚嫁,三月、九月宜蛇、猪两相的人婚嫁等。婚期定在每年春天和冬天的为多,尤以正月和腊月为最。其原因一是这两个月相对较闲,二是离年节较近,此时操办,不但喜庆,而且这两月正处于冬季,办婚事时购买的食物容易存放。

  至于成婚日期,民间认为每月的三、六、九日为吉日,皆可嫁娶。也有的地方以双日为吉日,含“成双成对”之意。

  “择好”主要由男方确定,也有男女双方商量确定的,选定后由男方通知女方,这为“送好”。送好必须用红纸抄写,内容主要有:“何时为行嫁利月,上下车面向何方迎喜神,冠戴面向何方迎福神,坐帐面向何方迎贵神”,还有一些祝福语,如“金玉满堂”、“长命富贵”等。

  送好的时间多在婚礼前几个月。此后,男女两家都要着手准备办婚事的物品。女家要为女儿置办嫁妆,嫁妆无定数,除了被褥外,一般人家是陪送箱柜桌椅等,家境富裕的嫁妆多且质量好。

  五、婚礼



  婚礼是完成婚姻大事的最后一道程序。结婚前一天,男方要派车到女方家拉嫁妆,女方家的小姑子、嫂嫂则要拉箱礼钱,热热闹闹,一直到下午才放鞭炮返回。

  头一两天,新人要忙着打扮一番,新郎会洗澡理发,新娘要由母亲和姐姐梳好头,用丝线绞去脸上的绒毛,谓之“出脸”。举行婚礼当日,男方家接新娘的轿车会在天刚亮就出发,沿路放鞭炮。车里要坐上父母双全的童子,称之为“压轿”。到了女家村头,也要放三响大炮,谓之“催妆”。进了女家,新郎等人入座早已备好的宴席,席面上有六个或八个凉菜,当然饺子是少不了的,每个客人一碗饺子,其中新郎的饺子往往是特殊的,里面包的是辣子,目的是看新郎出丑笑话。也少不了向新郎要红包的,或是往新郎脸上抹红水的,热闹中新娘在嫂嫂的簇拥下上了花轿。



  民间习俗,接新娘的轿车来回不能走同一条路,意思是“不走回头路”。途中若遇另外娶亲的,则新人要互换一件随身带的小物品,或者由双方引亲用红被面等遮挡一下。新娘轿车到男方家门时,鞭炮齐鸣,新郎给新娘行下车礼,然后双双步入院中,由司仪主持举行结婚典礼。举行仪式时,新郎新娘面向里,女左男右,站在桌前,结婚仪程有新人在众人的见证下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完成这项男女成为夫妻重要的仪式后,新郎新娘“入洞房”。看热闹的人会拥进洞房看新媳妇,眼急手快的妇女会将新娘穿的上轿鞋脱下,藏在身上,相传日后穿上吉利。

  迎亲轿车将要到家时,婆婆要抱一个土坷垃或者石头之类的东西放在洞房的床下,意为生的孩子像土坷垃一样强壮;有的往床上撒核桃、花生、红枣,说法是:“一把核桃一把枣,领的娃娃满屋跑”,花生象征生男、生女间隔插花着生,都是说的生育之事,体现的是多子多福的传统思想。

  六、回门

  “回门”是指新媳妇回娘家。结婚后第二天至第九天要“回门”。



  回门时新媳妇不同丈夫一起回娘家(为的是可以向娘家人诉说婚后婆家的情况)。而是由娘家的兄弟轮流去接。一般情况下,父母亲家先接,然后是叔伯姑姨家轮流去接闺女,但要当天送回婆家;到新婚第九天,娘家要再来接闺女,名曰“叫九”。这次可以在娘家住下来,一般多为三天。 (返回目录)

  

生儿育女盼长成

  男女双方结婚后,家里人就盼望着生孩子,妇女在婚后一至三年内即开始生儿育女。既然是添人进口,又是新生儿,风俗习惯自然少不了,主要是表达人们的一种喜庆、追求健康和谐的愿望。

  一、坐月子

  坐月子,是指妇女生孩子之后,一个月内只是在家生活,不能外出,其中有不少禁忌之说。

  坐月子的妇女不能串门,谁家办喜事也不可去,去了会遭人厌恶。

  刚生完孩子,产妇身体虚弱,需要在坐月子期间补补身体。过去多是一天喝几顿甜汤,即面粉熬成的圪塔汤,多吃鸡蛋,忌口调味品,主要是怕影响产妇产乳。

  坐月子,顾名思义是一个月,到期为“满月”。这时,娘家要把女儿和外孙接来 “住满月”,多数只住几天。它的实际意义是女儿添外孙了,无论是从身体上和情感上,过来亲热和调养一段时间,还可以传授一些育儿经验。

  二、吃喜面

  新生儿女出生后第三天,五代以内的“自己家”都要请到家里吃喜面。接着是报喜,岳母家是必报的,其他还有妗、姑、姨等。报喜时要送“喜饼”,“喜饼”是红男绿女,即在烧饼上打上红点或绿点,打上“红点”就是男孩,“绿点”就是女孩。

  报喜之后,亲戚们就陆续来送礼了。所送的礼物有产妇吃的鸡蛋、红糖、面粉,有小孩用的衣服、虎头鞋、八仙人帽、披风、毛毯等,有个说法是“姑送鞋,姨送袜,舅母送个咯叉叉(小孩裤子)”。亲友看婴儿时,都要拿见面礼(看钱),几十元至数百元不等。

  三、闹十八



  闹十八,是指婴儿出生十八天后的一个礼仪。之所以定为十八天,一是过去由于医疗保健条件差,新生儿七日内容易夭折,报喜早了怕落个空喜欢;二是刚生下孩子,得照顾产妇和孩子,一下实在忙不过来。实际上,这只是个延续下来的习惯而已,有的小孩外祖母就在医院守着,俗话说:“姥姥到,孩子到。”

  一般到“十八”那一天,男方家要设宴席待客,并赠送小糕、焦花(油炸食品)等。有的家庭添小孩后,视产妇身体状况或其他情况,会闹“十二”和闹“满月”,这只是请客时间先后不同罢了。

  四、抓生



  抓生即抓周,是小孩周岁时的一种礼仪。

  小儿周岁生日这一天,父母将各种玩具和生活用品,如馍、秤、书本、钱等摆放在小孩面前,任其抓取,由此卜试其日后前途、志向和兴趣。如先抓馍馍,长大可能会是个饭量大的;若先抓秤,则将来可能会成为商人。人们都祈盼孩子先抓书本,若抓到了,一家人甚至亲戚都兴高采烈,说婴儿将来可能是个文人或能做官。

  “抓生”民俗的沿续,源于原始人对征兆的信奉。古人认为,世间万事万物,都有预先征兆,“抓生”仪式,就是一种预兆未来的特殊活动,意在对孩子的前途和职业寄予期望。

  五、认干亲



  认干亲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因过去群众生活条件差,民间缺医少药,孩子出生后常有夭折的,为了给孩子消灾,使其能健康成人就认个干亲;二是为加强两家关系,就选择给孩子“认干爹干娘”,俗称“认干亲”。

  认干亲,首先要选择与孩子命相合的人,最好是夫妻双全的“全环”人。传统的仪式比较隆重。届时,亲生父母备好礼品,礼物中必不可少的几件是送给干爹的帽子、干妈的鞋子,还有衣料等,然后携儿或女,前往选好议定的干亲家。干儿或干闺女,要跪下磕头叫“干爹”(“干大”)、“干娘”,如果干儿干女是个小孩子,还要从干娘的裤裆下钻过去,表示如干娘亲生;如果孩子大了,不便真钻,就扯块布或买一条裤子把它撕开,也表示这个意思。干爹则要给孩子取个乳名,送给干儿干女一套小衣服,还要配上饭碗、筷子、长命锁,作为“见面礼”的钱自然是少不了的,要亲手交给干儿或干闺女,干亲自此认定,亲家一般都要设宴招待。拜亲仪式结束后,干妈给孩子戴上长命锁,以后使用干爹干妈送的碗筷吃饭,意思是吃干爹干妈的饭,托他们的福,“长命百岁”。

  每当逢年过节,干儿或干闺女要带礼物去看望干爹干妈,干爹干妈也要回礼,一直到十二岁。民间认为,一个人从出生后到十二岁就扎住了根,这时孩子身体健壮了,干亲关系基本就断了,也有的以一般亲戚关系继续来往。

  民间也有把孩子认给太阳、石磙等,目的是让孩子结结实实,保佑其健康成长。这只能算是一些特例。(返回目录)

  

民间丧葬遗旧俗

  丧葬当地人又叫“白事”,对一个家庭而言,办“白事”也是一件非常重要而又复杂的事情。民间的丧葬事宜相沿成习,世代相传,虽然较为繁琐,但在办理中也充分表达了对亡者的礼敬。

  一、请阴阳先儿

  在济源当地,对亡者一般不称“死”,而称“老了”、“不在了”,以示对亡者的尊敬。丧葬安排的第一件事是亡者家属要立即请乡邻中德高望重者来总理丧葬事宜。总理首先请阴阳先儿来家,验看死者手相,询问死者出生的年月日时辰、属相和死亡时辰,判断是否有魂,什么时候出魂,魂出何方;入殓时的属相禁忌,排出以七天为一个时间段的“七数”,并将这些内容书写张贴,起名“殃示单”其实也是一种讣告,便于来宾按时前来祭拜。

  二、报丧

  人死后,除了守在身旁的亲人,其余的社会关系也要告知,这就是“报丧”。

  一是死者的本家。只要是“五服”(指五辈)内的亲家都要告知。既要与亲人见上最后一面,又要和长者商议葬礼和善后事宜。二是死者的至亲,如娘家人、舅家人等。舅家人这一时“权力”最大,有的子女以往在赡养老人方面有缺陷,舅家会在坐桌就餐时候给其以难堪予以训戒,最后还得“孝子”亲自解决。还有一些关系,可根据亲戚远近、有无来往确定是否告知。丧事也有不请自到的。有的人自己赶来吊唁,事主非常感谢,俗称“吊者大悦”。

  三、请乡工

  人死后,亲戚、朋友、单位等都要祭拜。主事人(孝子)就要请人来帮忙,帮忙的人俗称“乡工”。丧事办理所需人数视具体情况而定,事办大的多达七八十人。要用哪些人,一般由“总理”引领孝子一一登门磕头恳请,并约定某天来议事,议事时摆上几样小菜,名曰“会客”,请来的乡工要听“总理”分配应做的事。人员配用:帐房二至三人,管理财务;炊事员、烧火,七至十人;打(掘)墓,三至四人;其他打杂人员,如接亲、接礼、回礼、掌盘、洗刷等。总理根据请来的乡工,各尽其能,各尽其用,把丧事办得既庄严,又文明,不失礼仪。

  四、搭灵棚

  农村办丧事大多数的做法,是把给逝者准备好的寿衣在其刚咽气时一件件穿戴停当,再把死者放入棺内,停放在堂屋正当门之中。棺木前放上供桌,将死者生前的照片(一般都是标准像)放大,嵌入镜框,放在供桌上,同时摆有鸡、菜等供品。供桌两旁摆上纸扎的金山、银山、库房、摇钱树、挽联、挽幛等。灵堂的地面铺上麦秸之类的干草,供守灵者用;堂屋正门口,铺一张芦席,供吊唁者行礼用。

  守灵,是死者的儿子、儿媳、女儿、侄儿、侄女。男女各排一边,在没人吊唁时,呈跪拜姿势或卧跪姿势;有客烧纸时,管事的“相工”喊“看客”,里边应“里边请”。于是主事人大放悲声,待烧完纸,“总理”引导客人行“三鞠躬”礼,然后喊“孝子谢”,这时孝子停止哭泣,向吊唁者磕头致谢。

  有的老人死后,在堂屋内容纳不下吊唁者,或因是在外地咽气的,就要“移灵”,名曰“搭灵棚”。一般是在逝者门口的空闲地,用帆布或塑料布临时搭起来的,可避风雨,摆设同灵堂。

  办事一般都有唢呐伴奏,俗称“请吹手”,“请吹手”一班需要数百元至数千元不等。

  五、上馔菜

  在死者出殡的前一天晚上,子女们要进行祭典活动,俗称“上馔菜”。一般的人家要做数十种供品。供品内容包括水果类、糕点类、主食类。

  祭典开始,死者的儿子跪在灵堂前,有两个端条盘的“乡工”一次只端一种供品,嘴里喊着“喳——喳——喂!”并在孝子头上转一周(意思是端有东西),再交给灵堂前的两位摆供者,在灵前放好。这样要进行两个小时左右,孝子要等祭礼结束才可起身。有的亲戚为了让乐班吹得更起劲,就不断地三元五元的施小礼,送烟送茶水以资鼓励。

  六、起殡与葬后礼

  按农村习俗,追悼会结束后,就要“起殡”了。“总理”拉着孝子当众叩三个头,高喊“孝子谢相工、谢亲戚、谢本家,请亲戚吊孝起殡了!”于是众相工根据派给自己的职责,各司其职。抬重班在棺木的四个角各绑一根杠子,八个人一齐喝一声“起”,前边有男孝子带路,后边有女孝子压阵,哭声连天,向墓地出发。

  下葬以后,主家要设“回领席”,盛情招待众乡亲,,以示感谢。

  葬礼完成后,还有一些礼仪。

  谢总理,谢舅家。孝子要带上烟、酒、肉、馍,亲自登门,以示敬意。

  送饭。死者的儿媳、女儿第一天下午把饭送到坟头,第二天下午送到半路,第三天送到家门口外边。

  第三天要圆坟。吃过早饭,男女孝子,穿上孝衣,带上铁锨、锡箔,一齐到坟地。女孝子烧纸钱,男孝子用工具加土把坟圆好。

  圆坟以后,还要在二七、三七、四七、五七、六七、尽七、百日、周年及每年的清明、农历十月初一等时间烧纸。所谓烧钱化纸,就是演习人间的赡养老人义务,“给老人送钱花”。

  孝要戴三年,这是指重孝的男子,他们三年不卸孝,三年穿孝鞋(白色)。还有老人去世后,孝子有三天内不脱孝衣,不串门、不扫地的规矩。还有的地方孝子一个月不坐板凳,一个月不洗澡,一百天不剃头。(返回目录)

  

入乡随俗问忌讳

  济源人热情好客又重礼节,由此也衍生出一些禁忌习俗说。就忌讳而言,表达的只是一种愿望、追求和精神寄托。了解一些忌讳民俗,在人际交往中会使人避免尴尬,显得更加谦恭有礼。

  一、访亲探病的忌讳

  初一、十五不走亲戚

  正月初一是春节,这一天是全家团圆的日子,不走亲戚,既是为了自家团圆,又不影响别人家团圆。这原本是正月初一的规矩。但由于其他月份初一、十五是传统的祭祀神灵日子,有些家庭都要上供进香,走亲戚自然不合时宜,久而久之即成了习惯,一直延续下来。

  下午不看病人

  看望病人,一般都是上午,下午去是个忌讳。下午,日落西山,带来的不是朝气。从实际情况而言,病人经过半天时间,有所疲劳,需要休息,不愿让人打扰,而上午则不一样,患者精力较充足,也方便接待。

  此外,还有对着病人(特别是重病人)不谈病,说些宽心话等。

  二、阴宅说

  “阳宅”指人们居住的宅院,而“阴宅”是指葬人的去处。

  旧时当地人的说法,人死后尚有鬼魂存在,给故去的人找个好风水地方安葬,汲取大地山川之精华,荫及后人之祸福。

  一般人死后,便请“风水先生”过来,商议墓地风水之事。有的家有老坟,愿意进老坟的,“风水先生”便会用罗盘仪定出方向,指出墓穴方位。若有的想重新开新坟的,就比较费时了,需要在该村的土地上“赶风水”踏勘一遍,观察地理环境,山川朝向,细心发现有无故人用过等。这比较麻烦,要主家的孝子或者由丧事的主事人、本家长辈陪同。找到穴位的时间不等,短的一天即可确定,长的三两天不一定能完成。

  “风水佳穴”点好后,“风水先生”还要将土工打墓的主要注意事项交待清楚,例如尺寸、朝向等。尤其是到出殡送地的那一天,“新坟墓”的其它禁忌,如:属相属于X的人不能进坟,结婚不过三年的不能进坟等等,否则容易冲撞新穴之坟气,对主家(方)对己都不利。

  上述这些讲究只是后人对故人的深切哀思,并以此表示对故人的深深眷恋之情,亦不排除乡间的忌讳旧俗。

  三、孕妇忌讳

  妇女怀孕后,家里人和社会上的人们,便对她们另眼相看,无论吃穿住行,都要求她们遵守禁忌。

  有些禁忌对她们是关心爱护。如:劝她们别生气,别搬重的东西,别听噪音,别打大呵欠等。这些都是怕她们伤了身子,以至影响胎儿的发育。

  有些禁忌,则没有什么依据。如:视孕妇为不祥之物,别人办喜事她们不能参与;孕妇不能入蚕房,入了蚕房就会冲撞神虫;孕妇不能在娘家生孩子;埋人时,孕妇不能进坟等。对孕妇的吃食也有禁忌:禁止吃兔肉,以免生个豁嘴;禁止吃姜,以防胎儿生个小六指来;忌吃葡萄,以免生萄萄胎;忌吃驴肉,免得延长怀孕期;忌吃狗肉,防止胎儿脸上有雀斑等。

  对孕妇禁忌的同时,还有许多鼓励和提倡之说。比如:让孕妇多吃桂圆,生的孩子眼睛又圆又大;多吃黑芝麻,未来的孩子一定是满头黑发;多吃核桃、葱,孩子就聪明,科学依据不一定很充分,但如桂圆、黑芝麻、核桃这些食物营养丰富,吃了对孕妇身体有益。

  四、数字忌讳

  某些时间,某些数字,往往成为人们崇拜或憎恶的对象。

  正月不剃头

  这是指三岁以下的儿童,说是“剃头死舅舅”。儿童剃头对舅舅有妨,没有道理,但正月不剃头也有些道理。因为这时天气很冷,头发长点对孩子头部有保护作用。

  百天不剃头

  这是指孝子而言。父母去世后一百天内,儿子不剃头,表示对父母的敬重和哀悼。这种风俗,现在尚有,但已大大减少。一百天,如果摊在冬季尚能忍受,反之碰到夏季,男子长发披肩,如何受得了。疼爱儿子的父母,地下有灵,也会催促儿子去理发的。

  七十三,八十四,闫王不叫自己去

  老人活到七十三或八十四,是一大关口,很难逾越,如果能闯过这个关口,就是大富大贵了。为什么呢?古人孔、孟二贤一个活到七十三岁,一个活到八十四岁,一般人活到这个年龄已是高寿了。

  另有“七十不留宿,八十不留坐”、“七十不留饭,八十不留宿”之说,意思为年纪大的人,忌留住宿,恐有不测。

  济源人出门多有看黄道吉日的习惯,有“七不出门,八不归家”之说。民间还有“年纪六十六,阎王要吃肉”的忌言,以为这个年龄是老年人的一个“坎儿”,有的地方老人六十六岁生日时,要由后辈给他包六十六个小饺子,如果能一次吃完,就预示着这个“坎儿”能平平安安的过去。还有的地方老人过六十六岁生日时,闺女要送一块肉来,可能也与“阎王吃肉”之说有关。

  五、生活忌讳

  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禁忌,无论属于信仰的还是属于感情道德的,对人都具有不同程度的约束力。吃饭时不论是在自己家里还是他人家里,抑或在公共场所、饭店,不仅忌讳用筷子敲碗,而且忌讳双手紧紧攥着饭碗,因为这些行为是讨饭人常用的举动;为他人盛饭,忌讳用筷子直插和交叉插在食物上,这样联想到供奉死人的做法。不能从窗口和门框向外或向内递食物,据说吃了这种食物有得噎食之嫌;“送客饺子迎客饭”,不能在客人进门第一顿饭吃饺子,否则意味着客人不受欢迎。给客人倒茶水时,壶嘴不要对着客人,因为壶嘴谐“虎嘴”音。递烟、酒、茶都要双手,忌单手;要主动给客人点烟,点烟时忌用一根火柴连点三支烟。酒以敬客多次为荣,忌自饮不敬客。客人食用时,饭菜不可随意移动位置。

  逢年过节忌说一切不吉利的话;孕妇、新娘忌上坟;房前屋后、坟地土忌人乱动;生孩子忌外人擅入家宅,戴孝帽禁入别家院落;还有“新娘走娘家忌其晚归”、“迎娶新娘忌遇送葬队伍”等。

  民间对于鸡、乌鸦、猫头鹰等禁忌,是远古动物崇拜和图腾崇拜的遗存。因此,在杀鸡时,若是回民,则被要求诵经宰杀;若是汉民,在磨刀霍霍对准鸡的那一刻,口中要念念有词:“鸡呀鸡呀别怪我,你是我家一道菜”,以此为借口以减轻宰杀生物带来的心理负担。还有其他如:母鸡打鸣,家里将会去人;公鸡打鸣过早,不祥;乌鸦叫,凶信到等,这些都是缺乏科学根据的。(返回目录)

  

百姓方言非“普通”

  济源市地域辽阔,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又处晋豫两省交接地带,方言状况复杂。东部平原和西部山区,语言差别颇大,边远村镇受城外语言影响亦较明显,而市内各地又普遍存在语言文化的相互渗透现象,因此,要对语言区片作准确的划分是非常困难的,只能取其主流,以市城区为中心,把市区方言作为全市代表方言,与普通话作一比较。

  一、气象、地物类方言

  日头:太阳。

  响忽雷:打雷。

  打火闪:闪电。

  下潲雨:雨水因风而斜降。

  鹅毛大囫卵:大雪。

  冬凌:冰。 冷疙瘩:冰雹。

  土坷垃:土块。

  土谷堆:土堆。

  水不池儿:雨后地面小水坑。

  小圪台儿:小台阶。

  二、时间类方言

  年儿个:去年。

  前年个儿:前年。

  多咱儿:什么时候。

  将才、将侬呢儿:刚才。

  年下:春节。

  五黄六月:农历五六月。

  恁年:那一年。

  恁个:那一天。

  一目楞儿:短时间睡眠。

  饭时:早上八九点钟。

  擦黑儿:傍晚。 一晃:下午、后晌的合音。

  黑来:夜里。

  夜儿隔:昨天。

  今儿隔:今天。

  明儿隔:明天。

  后一隔:后天。

  前一隔儿:前天。

  灰灰明儿:天刚亮时。

  在番儿:现在。

  那番儿:那个时候。

  三、生产类方言

  钩担:扁担两端带有连环、铁钩,多用来挑水。

  笼嘴:用竹或铁丝编成的牲口嘴罩子。

  牛鼻圈儿:穿在半鼻上的铁环或小木环。

  圪碴:垃圾。 嘚:赶牲口前进的吆喝声。

  吁:让牲口停止前进的信号音。

  窝迂:让牛、骡等役畜向右拐

  弯的信号音。

  来来:让牛、骡等役畜向左拐

  弯的信号音。

  四、动植物名称类方言

  老健:阉割过的公牛。

  叫驴:公驴。

  草驴:母驴。

  牙猪:公猪。

  牙狗:公狗。

  草鸡:母鸡。

  黑老哇:乌鸦。

  泥牛:未脱壳的蝉。

  光光牛:蜗牛。 蜷蜷:蚯蚓。

  叫叫鱼:蝈蝈。

  蛤蟆圪蚪:蝌蚪。

  砍大刀:螳螂。

  海圪盘儿:河蚌。

  促促鱼儿:蟋蟀。

  宿宿:麻雀。

  麻依雀:喜鹊。

  茭茭:玉米。

  红茭茭:高粱。

  茭茭圪档:玉米杆子。

  叫叫板:皂角。 干草:谷子的杆儿。

  树圪瘩:树根。

  圪巴草:蔓长,有节有根的草。

  五、家居及衣帽类方言

  青堂瓦舍:旧时形容宅院和房子高大美观。

  主房:又叫上房,面对街门的主房。

  灶伙:厨房。

  茅房:厕所。

  取灯:火柴。 铺盖:床上用品的统称。

  暖可楼:棉鞋。

  布圪绺儿:布条。

  铺衬:旧布。

  踏拉板:原指鞋底为木板的拖

  鞋。

  六、人的绰号类方言

  二杆子:做事蛮干的人。

  二百五:含义大致同二杆子,有不

  足成儿的意思。

  烧包:指人爱炫耀、张扬,显示自

  己有能耐。

  能豆儿:机灵而爱逞能的人。

  顺毛驴:听到恭维和表扬的话更加

  卖力的人。 老抠:吝啬的人。

  聋圪瘩:耳聋,聋子。

  不睁眉眼:喻人说话、做事不

  照规矩,也指六亲

  不认,不讲情谊。

  不照脸:行为乖张,不按规矩

  和常理说话办事。

  七、人体部位类方言

  前心眉:前额。

  得脑:脑袋。

  颏腮蛋儿:腮部。

  脖圪蛋儿:脖子。

  鼻圪蛋儿:鼻子。

  嗓葫芦眼:嗓子眼。

  嗓葫芦系:食管。 圪老肢:腋窝。

  克细里儿:膝盖。

  赤肚肚:赤身。

  赤不天儿:光着脊背,膀子。

  脚骨爪儿:踝骨。

  颏朗:胸膛。

  八、生活类方言

  忽浆打肚:稀里胡涂。

  马瓢:舀水的铁制工具。

  锅圪巴、锅圪渣:锅巴。

  赶会:赶庙会买东西或闲逛。

  布布:抱抱。

  滴留:提起来、挂起来。

  咋势:什么。

  单反、当思儿:故意。

  不畜顾:不注意。 不涉意:没有注意到。

  娘耶:表示惊讶等的感叹词。

  不美气、不得劲:不舒服,引

  申为有病。

  跑茅:拉肚。

  翻不贴儿:弄反了。

  厮跟:结伴同行。

  利剥头:不内行或纯属外行。

  不结棵儿:不汲取教训。

  九、人的评价类方言

  金贵:珍贵。

  齐楚:整齐。

  细法:办事细致。

  滋腻:表示细腻滋润。

  搁对:将就、拼凑。亦指两个或多

  人挤兑一个人。

  材坏:东西、人的品质恶劣。

  捣包:调皮。

  瞎巴:东西质量差,人品不好。

  促留:形容滑得很快。

  谷里拐弯:弯弯曲曲。

  圪趔:说话、办事感到别扭,不顺

  畅。

  没一势儿:没本事,没能耐。

  白话篓:惯于撒谎的人。

  叽喳:多嘴多舌。

  喳哇:逞能,爱出风头。

  拾翻:指摆弄,调整。

  驮搭:说话唠叨。

  彻没音:指说话没有根据,捕风捉影。 没巾:办了不光彩的事感到羞

  愧,没面子。

  展直:指为人不贪便宜,也喻

  过于谦让。

  瞎扑轰:喻跟别人当帮闲,起

  哄。

  撩叫:挑衅,滋事。

  毛毛都:最后一名。

  圪嚓:小声议论。

  不失闲:不停歇。

  克烦:使人讨厌,不耐烦。

  磨牙:争辩,费口舌。

  不治事:不中用。

  扳刺奈:耍赖。

  聒吵:喧嚷,使人不能安静。

  日眼:说话及行为让人讨厌。

  拧制拐梆:说话办事胡搅蛮缠,

  强词夺理。

  有板眼:喻人会办事,有办法。(返回目录)

  

扫一扫
在手机上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