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政务主动公开基本目录 > 政策解读 > 部门解读
《济源产城融合示范区管理委员会关于加快推进气象强区建设的实施意见》的政策解读
发布机构: 时间:2022-01-18

一、政策依据

为深入贯彻188体育平台:总书记关于气象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和视察河南重要讲话精神,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人工影响天气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20〕47号)、《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气象强省建设的意见》(豫政〔2020〕41号),切实执行济源示范区党工委、管委会对气象工作的安排部署,结合济源实际情况,气象局牵头起草了《济源产城融合示范区管理委员会关于加快推进气象强区建设的实施意见》

二、政策措施

(一)加强现代气象业务建设,夯实气象强区发展基础

1.提升气象监测精密度。建设x波段天气雷达,加密布设多要素气象观测站,跨部门合作完善农业、生态、交通、旅游等专业气象观测网。强化气象探测环境保护,深化社会化气象观测应用。

2.提升气象预报精准度。实施河南省精准化气象防灾减灾工程(济源)项目建设,建立精准化、智能型的综合监测与预报预警平台,提高防汛抗旱气象服务能力。

3.提升气象服务精细度。建成济源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强化气象、自然资源和规划、应急管理、水利、交通运输等部门预警信息共享联动。开展智慧气象服务工作,发展气象信息服务产业,实现气象监测数据共享。

4.提升气象信息化水平。完善气象信息系统、数据安全实时监测监管平台等基础设施,建设气象网络监控系统以及可视化运维管理平台,实现内外网物理隔离,加强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工作。

(二)提升防灾减灾能力,防范气象灾害风险

1.加强城市气象灾害风险防范。开展济源新型智慧城市气象服务,完成城市暴雨强度公式修编,完成通风廊道规划设计。加强区域性建设、重大规划和重点工程项目气候可行性论证工作。

2.加强农村气象灾害风险预警。将气象灾害防御管理纳入各镇(街道)政务服务事项清单,完成基层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建设,将气象防灾减灾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

3.加强重点区域、行业气象灾害风险防范。完成气象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和区划工作,做好小浪底库区和黄河北岸灌区工程气象保障工作。建立完善公路、铁路、航空等交通气象风险预警业务体系。实施“旅游气象服务+”战略。将防雷安全纳入各镇(街道)政府安全生产责任制和考核评价体系。

(三)提升生态文明气象保障能力,服务美丽济源建设

1.提升生态气象支撑保障能力。在“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重点区域建设符合管控要求的生态气象保障示范工程。推进天然氧吧、特色气候小镇、旅游避暑目的地等建设。建设太阳能、风能等气候资源监测、评价和预报系统。

2.提升大气污染防治保障能力。加快济源生态环境气象中心建设。联合开展重污染天气预报预警工作,提升重污染天气、细颗粒物和臭氧预报、森林火险预报预警和突发环境事件应急保障能力。适时开展人工增雨(雪)作业,改善空气质量。

3.提升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气象保障能力。深入开展黄河生态资源治理气象服务,开展生态保护和修复气象贡献率评价等工作。积极融入古济水“护源”“溯源”和济水源综合保护开发工程,推进济水气象文化挖掘、保护与传承工作。

(四)聚焦粮食安全重任,创建乡村振兴气象保障示范区

1.增强粮食生产气象保障能力。实施乡村振兴气象服务专项、高标准农田气象保障提升工程。开展农业灾害保险气象服务,保障粮食安全。

2.做优特色农业气象服务品牌。建设十字花科蔬菜制种气象灾害防御综合实验基地和特色农业气象服务中心,开展特色农产品气候品质认定工作,打造“气候好产品”等系列气候标志品牌。

(五)加强作业能力建设,推进人工影响天气工作高质量发展

1.提升人工影响天气现代化水平。实施中部区域(济源)人工影响天气能力提升工程,加强地面标准化固定作业站点建设。建立智能精准的人工影响天气业务系统和安全管理平台。

2.实施人工影响天气能力提升工程。开展人工影响天气“耕耘”行动计划。实施人工影响天气重大战略实施保障行动、现代化提升行动、安全提升行动等“三项行动”。

3.健全人工影响天气工作机制和监管体系。不断健全人工影响天气工作机构,完善人员队伍管理体制和财政保障机制。强化部门联合监管机制,加强作业装备和弹药的购销、运输、存储、使用等安全管理。

(六)创新协同融合发展,强化气象强区建设支撑

1.实施创新驱动发展。将重大灾害性天气预报预测、生态气象、农业气象、人工影响天气等技术科研攻关项目纳入市科技研发计划。将气象系统干部教育培训纳入地方党校培训体系,将气象高层次人才建设纳入地方人才工程。

2.加强区域合作交流。加大与山西晋城、运城、阳城和洛阳、焦作、三门峡等周边城市合作,加强气象资料和服务产品的共享与交流,打造气象服务合作示范区。

扫一扫
在手机上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