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政务公开>政府文件库>济管
索 引 号: 005691947/2023-00309 有 效 性: 有效
发文机关: 济源示范区管委会 发文字号: 济管〔2023〕24号
标  题: ?济源产城融合示范区管理委员会关于印发济源产城融合示范区“十四五” 公共服务均等化和社会保障规划的通知
成文日期: 2023-08-15 发布时间: 2023-08-21
济源产城融合示范区管理委员会关于印发济源产城融合示范区“十四五” 公共服务均等化和社会保障规划的通知

各开发区管理办公室,各镇人民政府,各街道办事处,区管委会各部门:

现将《济源产城融合示范区“十四五”公共服务均等化和社会保障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实施。


2023年8月15日????


济源产城融合示范区“十四五”公共服务均等化和社会保障规划


前? 言

公共服务是政府为满足公民生存和发展需要,运用法定权利和公共资源,面向全体公民或特定群体,组织协调或直接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社会保障是国家为维护社会公平和促进社会稳定发展,对社会成员特别是生活困难群体生活权利给予基本保障的制度安排。党的“十八大”以来,188体育平台:总书记对加强新时代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保障和改善民生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党的“二十大”对推动高质量发展、为民造福、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作出重要阐述。188体育平台:强调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和强化社会兜底保障,加快实现共同富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十四五”时期,济源产城融合示范区正处在战略机遇叠加期、动能转换加速突破期、新型城镇化深化提质期、生态环境深度攻坚期。持续提升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水平,对创造高品质生活,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规划依据《国家“十四五”公共服务发展规划》《河南省“十四五”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规划》和《济源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编制,主要涵盖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拥军优属和文体服务等领域,阐明“十四五”时期济源产城融合示范区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发展的总体思路和重点任务,是今后五年乃至更长一段时期促进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发展的综合性、基础性、指导性文件。

第一章? 规划背景

第一节? 发展基础

“十三五”时期,济源产城融合示范区坚持以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聚焦民生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积极推动公共服务供给侧改革,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体制机制不断健全。进入新发展阶段,济源产城融合示范区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进一步发展面临着新机遇、新挑战。

社会民生得到较大改善。济源产城融合示范区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保持在70%左右,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0013元,居全省第二位,城乡收入差距由“十二五”末的1.82:1缩小到1.72:1。居民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取得新成效,城镇新增就业8.86万人;在全省率先推行城乡低保并轨、城区公交全免费、公办普通高中免学费、劳动力全员免费技能培训、农村小学生免费营养餐、小学生课后延时服务等惠民利民政策,各项社会保障标准位居全省前列;成功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水平持续走在全省前列,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人民生活品质明显提高。

公共服务供给能力明显增强。“十三五”时期,济源产城融合示范区有效保障了各项民生和重大建设项目支出需要,一般公共预算累计支出349.4亿元,比“十二五”末增加86.2亿元,增长32.8%,年均增长6.6%。其中,安排民生支出246.4亿元,比“十二五”时期增加52.6亿元,增长27.1%。“十三五”末,示范区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96%,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9.7%,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6.9%,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66.8%。每千常住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达到4.83张。每千常住人口拥有执业(助理)医师数达到2.55人,每千常住人口护士数达到2.52人,分别比2015年增长了7.57%、34.92%。济源有养老服务机构17个(含服务点),其中公办敬老院7所(1个中心敬老院、6个镇级敬老院),共有床位735张,床位使用率78%;社会办养老机构(含服务点)10个,共有床位1440张,床位使用率63%。济源共有各类体育场地3002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2.39平方米,位居全省第一。

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升。济源产城融合示范区持续推进基本公共服务资源向基层、农村、边远地区和困难群众倾斜。济源率先推行公办普通高中免费入学、农村小学生免费营养餐、城区公交全免费等惠民政策,率先完成“就医一卡通”改革,镇(街道)、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站(中心)实现全覆盖;在全省率先实现城乡低保并轨、社会养老保险并轨、全民参保登记,城乡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满意度持续提升。2017年率先在全省完成基层服务平台规范化建设,并承担标准化、信息化、一体化建设试点。全区初步建成广覆盖、保基本的公共服务体系,城乡区域基本公共服务更加普惠均等可及。

体制机制改革持续深入。济源成功获批国家产城融合示范区,体制改革取得历史性突破;先后承担国家级、省级改革试点30余项,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基层政务公开标准化规范化试点、职教改革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济源经验。统筹推进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改革。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稳步推进,公立医院药品和耗材加成全面取消,紧密型医共体稳妥推进。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全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有效落实,药品采购供应机制、分级诊疗制度等统筹推进,社会办医有序发展。构建示范区、镇(街道)、村(居)三级工作网络,对每名农村留守儿童建档立卡,开展关爱保护和养老院服务质量建设专项行动,加强养老机构安全检查,实行养老服务人才培养和养老护理员特殊岗位补助制度。积极推进老年公寓项目。济源社会福利院(中心敬老院)荣获全国民政系统先进集体。

社会保障政策机制逐步完善。“十三五”末,济源基本养老保险参保61.33万人、失业保险参保12.42万人、工伤保险参保14.39万人,覆盖了绝大多数职业群体和城乡居民,三项社会保险参保率走在全省前列。以“一老一小”为重点的全生命周期健康照护体系基本建成,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内涵质量稳步提升。济源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发挥工业发展比较优势,完善落实减负稳岗扩就业政策,支持市场主体稳定就业岗位,拓宽就业渠道、扩大就业增量,优化公共服务、提升就业质量,年均创造用人岗位需求1.8万个,工业领域从业人员超过18万人,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撑起了全区就业总量的“半边天”。聚焦打造返乡创业“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济源面向大中专毕业生、在外务工人员、退伍军人等重点群体,紧密围绕产业、创业、就业“三业联动”,协调推进政策引领、创业孵化、服务优化“三路并进”。

总体上看,“十三五”时期济源产城融合示范区公共服务建设和社会保障事业取得巨大成绩,建立起了比较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但是,全区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不充分、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依然存在:一是优质教育、文化、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供给,仍与群众期盼存在一定差距;二是城乡、区域、群体间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差距依然存在,公共服务标准化、均等化需要继续加强;三是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资源配置机制与城镇化进程不相匹配,协同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增进民生福祉任重道远。

第二节? 发展环境

新征程赋予新使命。“十四五”时期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度演化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开局起步相互交融的时期。国家提出“十四五”期间要推进基本公共服务、普惠性公共服务、高品质生活服务协同发展,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济源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社会事业进步与经济发展水平同步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大幅提高,民生福祉达到新的水平,治理效能得到新的提升,为全国同类中小城市推进产城融合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创造经验、提供示范。加强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领域补短板、强弱项、赋效能、提质量,是新时期建设社会主义的战略使命。

新发展格局提供新机遇。中部地区崛起、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洛阳都市圈建设、国家产城融合示范区等重大战略叠加为加快发展提供了新机遇;产城融合、城乡融合、洛济融合深入推进,发展活力持续激发,济源产城融合示范区加快发展,需要不断扩大公共服务供给、提升公共服务质量,加快公共服务向均等化、全覆盖、提质量转变。

新消费催生新变革。到“十四五”末济源产城融合示范区生产总值将达到1000亿元,中等收入群体规模不断扩大,群众提高生活水平和改善生活质量的愿望更加强烈,消费需求更加多样化多层次,倒逼公共服务向品质化、个性化、便捷化方向变革,提高公共服务供给质量和水平的要求更加紧迫。

技术变革提供新支撑。新一轮科技革命深入发展,5G、人工智能、机器人技术、虚拟现实以及量子科技等新技术深度推广应用,在众多领域催生一批新业态新模式,有利于推动公共服务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加快发展,对构建智慧型公共服务生态、提高公共服务便捷性、提升社会保障效率、促进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能力现代化提供了强大支撑。

第二章? 总体要求

第一节? 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188体育平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会议精神,坚持发展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中国化时代化,坚决履行中国式现代化和为民造福的本质要求,全面落实188体育平台:总书记视察河南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聚焦广大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着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标准化,着力增强普惠性公共服务供给能力,着力推进高品质生活服务跨越升级,建立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让发展转型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第二节? 基本原则

1.兜住底线,引导预期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围绕全生命周期,加强基础性、兜底性民生保障向贫困镇、薄弱环节、重点人群倾斜,向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领域倾斜,确保基本服务保障全覆盖。立足示范区实际,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合理引导社会预期,不吊高胃口、不过度承诺,实现公共服务保障与经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

2.统筹资源,促进均等

立足基本服务保障城乡一体、空间均衡、群体和谐,统筹运用各领域各层级公共资源,加大基本公共服务投入,推进科学布局、均衡配置和优化整合。严格落实基本服务保障指导标准,推动城乡区域人群均等享有和协调发展,走好共同富裕之路。

3.分类施策,提升质量

厘清政府权责边界,放宽市场准入,鼓励多元参与、共享共建,按照政府兜底基本保障、政府引导市场主导普惠性服务、市场主导品质性服务的权责分配原则,对基本服务保障、普惠性非基本服务保障、高品质生活服务等统筹分类,差异化施策,构建可持续的多层次公服社保体系,形成兜底有保障、普惠有发展、品质有提升的有序性、高质量发展格局。

4.智慧服务,示范先行

大力实施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数字化工程,加强智慧化城市服务平台建设,在数字就业服务、教育服务现代化、智慧化养老、数字医疗等领域踔厉前行,提升城市公共服务智慧水平,力争智慧保障水平稳居全省前列,示范先行,着力创造民生福祉和提升人民生活品质。

第三节? 发展路径

1.践行一个要求

即坚决履行中国式现代化和为民造福的本质要求。坚持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在托育、教育、就业、医疗、养老、住房、社保、公共文化、军人安置等关键民生领域,全面推进“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拥军优抚”,公共文化体育服务特色化、高质量发展,民生福祉大幅增进。

2.围绕两大体系

即围绕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两大体系,推动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民生事业转型发展。一是不断完善公共服务体系,维护和提升全体公民基本发展权。二是统筹推进社会保障事业和公共服务协同发展,增强公民发展权、生存权之间的系统性、协同性。

3.统筹三个层次

一是兜底基本公共服务。由政府兜底保障,重在加快推进基本民生服务均等化和标准化,保障示范区人民基本需要。

二是扩容普惠性公共服务。示范区管委会出台鼓励政策引导社会投入,加快服务供给扩容提质,实现绝大多数公民可支付价格享有。

三是提升高品质生活性服务。通过规范市场,提升产品可持续供给能力,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个性化、高品质服务需求。

4.用好四个优势

一是用好济源“全国首个的全域城乡一体化示范区”优势。持续推进济源城乡统筹,推动城乡一体化实现程度达80%,推进城乡教育、文化、医疗等各项事业全面发展,完善城乡一体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增强人民群众幸福感和获得感。

二是用好济源“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优势。充分发扬愚公移山文化精神,着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品质,做强做亮重大惠民文化工程,做精“全国篮球城市”特色,切实满足市民群众美好生活的向往。

三是用好济源“全国慢性病综合防治示范区”优势。立足大卫生、大健康理念,探索“政府主导、多部门合作、全社会参与”的慢性病防控模式,提升示范区医疗改革、支持性环境建设、全民健康生活行动等各项健康工作水平,切实推进健康济源建设。

四是用好“全省智慧化养老服务平台建设试点”优势。运用云计算、物联网、互联网+等大数据技术,实施“1621”居家养老服务新模式,探索医养结合新模式,切实提高养老服务智能化水平和便捷程度。进而推动济源社会保障民生网络织密织牢。

5.推动多面提升

一是公共服务供给能力进一步提升。健全政府兜底、社会参与、全民共享共建的公共服务供给体制,推动兜底服务供给有保障、普惠服务供给有途径、高品质服务供给多元化。

二是公共服务“标准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强化政策引导,结合实际制定“十四五”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规划、“十四五”基本公共服务清单、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体系等重要政策文件,推动公共服务的供给有“标”可依,有效提升公共服务标准。

三是公共服务“均衡化”推进成效显著。坚持补齐基本公共服务短板,持续排查解决突出民生问题,促进基本公共服务资源向基层延伸、向农村覆盖、向生活困难群众倾斜。

四是公共服务“品质化”发展走在前列。持续加大公共服务领域投入,教育、医疗卫生、公共安全、社会保障和就业服务等重点领域财政支出大幅增加,大力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服务供给。建立济源产城融合示范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监测统计和群众满意度调查制度,推动公共服务质量满意度和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指数在全省处于前列。

五是公共服务“特色化”改革持续深化。不断加强公共服务领域改革创新,推动学前教育“增量、普惠、提优”,义务教育由“基本均衡”迈向“优质均衡”;争创养老服务、慈善救助、拥军优抚、幼儿照护等领域全省改革试点,推动相关兜底服务优质高效。

第四节? 主要目标

至规划期末,济源产城融合示范区覆盖城乡、普惠均衡的公共服务体系全面建成,覆盖全民、公平统一的多层次社保体系得到健全,民生福祉大幅增进,群众生活品质显著提高,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明显增强。公共服务多元化、智慧化走在全省前列,基本实现共同富裕,推动建设人民满意的中国式现代化城市典范。

打造多元化的公共服务体系。打造政府保障基本、社会多元参与、全民共建共享的公共服务体系。到2025年,基本民生和社会救助兜底保障更有实力,职业教育、健康医疗、智慧养老等重要领域更有优势,全域文旅、康养融合、篮球城市等高品质服务更有突破,愚公移山城市精神更加响亮,公共服务内容、质量、产品等升到新台阶。

健全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积极推进养老、工伤、失业保险制度改革,完善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推动社会福利保障制度由兜底型向适度普惠转型。到2025年,慈善救助机制更加健全,社会福利水平进步提升,社区综合服务更加完善,社工服务更有活力,镇(街道)社工站覆盖率达到100%,社保体系覆盖全民、统筹城镇、普惠共享、持续有活力。

筑牢更有温度的优抚关爱体系。高质量开展退役军人和双拥工作,拥军优抚褒扬水平提升。残疾人基本民生保障水平稳步提升,全生命周期的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妇女权益得到满足,儿童保障机制更加健全。到2025年,社会福利、退役军人褒扬优抚、残疾人服务设施条件有效改善,困难残疾人、重度残疾人等护理补贴目标人群覆盖率均达到100%,残疾人基本康复服务覆盖率达到90%。

形成均衡可及的公共服务空间布局。优化公共服务资源布局,城乡之间公共服务资源布局更加合理。科学划定公共服务空间单元,在城乡社区打造15分钟生活服务圈,实现公共服务供给与需求精准对接。至2025年,涵盖现代教育、医疗康养、文化休闲、养老托幼等的15分钟社区生活服务圈均衡可及,公共服务指标水平保持省内领先。

打造更加便捷的跨区域公共服务。推进洛济融合、产城融合、城乡融合,探索济源在文旅服务、科教创新、医养结合、应急救援等领域与洛阳跨区域融合共享需求和济源公共服务城乡一体化需求。到2025年,公共服务跨区域便利共享和城乡统筹共享方面形成改革创新成果,在全省公共服务改革创新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构筑公共服务智慧化建设网络。强化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数字化建设,全面推进“互联网+”服务模式,加强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智慧服务线上培训。至2025年,智慧教育、数字就业、智慧养老、健康云服务、区块链社区等全面发展,济源公共服务智慧化水平全面提升,稳居全省前列。

济源产城融合示范区“十四五”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指标

第三章? 发展公平优质的公共教育服务

坚持育人为本,围绕“立德树人,培根铸魂”,以教育现代化为目标,全面推动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鼓励发展多元高中教育,着力打造特色职业教育,基本建成终身教育体系。深入实施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素质教育,切实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济源产城融合示范区教育事业的健康、全面、可持续发展,将济源建成豫北地区重要的教育强市。

第一节? 优先保障学有所教

保障义务教育基本公共服务。科学预测济源学龄人口增长,保障义务教育刚性需求,适应未来发展需要。扩大义务教育资源供给,满足学生入学刚需。实施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工程和校安工程,改善义务教育办学条件。全面落实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各项政策,充分保障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农村寄宿制学校、教育信息化和教师培训等义务教育建设所需资金,逐步提高义务教育阶段生均公用经费标准,确保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平均工资不低于示范区公务员平均工资。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坚持“五育”并举,建立义务教育“五育”质量评估体系,营建“五育”全面发展良好环境。保障特殊群体接受义务教育,加强济源特殊学校建设,完善普通教育学校接受残疾少年儿童随班就读办法和控缀保学措施,确保残疾儿童入学率超过95%。

加快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构建覆盖城乡、公益普惠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落实示范区党工委、管委会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意见,完善幼儿园布局,确保公办和普惠性民办园在事业规划中优先建设。扩大普惠性资源供给,利用空置厂房、闲置校舍等资源建设公办园,鼓励社会力量投入普惠民办园,至2025年,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85%。推动城乡普惠性资源均等配给,实施3万人以下镇建设1所公办中心园,3万人以上镇建设2所公办中心园建设行动。加快普惠性民办园认定,落实补助标准及扶持政策。健全经费保障机制,落实学前教育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和普惠性民办园补助标准,提高公办园和普惠民办园扶持力度。推动学前教育保教创新,搭建集特色教研网络,探索幼教联盟,突出以城带镇、以强带弱、抱团发展,推动示范区城乡幼教均衡发展。实施“幼儿教师培训工程”“培训强基工程”“教研引领工程”,提升学前教育教师综合素养。开展篮球技术、传统手工等特色才艺培育,打造幼教品牌,推动济源幼教百花齐放。

深入推动义务教育均衡优质发展。深入推进教育公平,加大教育政策倾斜力度,全面保障进城务工子女入学,做到“应招尽招、能招尽招”,切实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规划和建设,妥善安排留守儿童就学。推进示范区义务教育设施均衡布局,划定“教育单元”,科学布局幼儿园、中小学教育网点;实施划片招生,就近入学。扩大义务教育资源供给,新增义务教育学位5000个,消除义务教育大班额,构建“城乡统筹、校际均衡、机会均等”的教育发展格局。加快优质教育资源整合和拓展,深入实施济水一中、黄河路小学等优质教育集团化改革,探索“委托管理、以强带弱、学校联盟”等办学模式;实施东湖小学、延庆外国语学校等一批重点学校建设工程,有效拓展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面,着实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均衡化布局。探索青少年校外教育新模式,打造“国家级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示范营地”。

鼓励高中阶段学校多元化发展。积极探索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化发展模式,鼓励济源高级中学以研为径培养研究型、智慧型教师,引领学校高质量发展,继续推进济源四中学科特色类办学、重点实施体艺亮校办学思路,加强提高济源五中、六中两个乡村普通高中的“劳动特色教育”。至2025年,培育1所省级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示范校、2所示范性教学创新基地,全面提高普通高中教学质量,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7%。推动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高教育协调发展,推动普职融通,鼓励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学校课程互选、学分互认、资源互通、学籍互转,为中职学生向高等教育学校升学创造条件。

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和省级层面关于民办教育的相关法文,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教育领域。将民办学校布点纳入示范区教育发展总体规划,针对教育薄弱环节加大项目引进,推动民办教育成为全区新的教育增长点,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全社会积极参与、公办教育与民办教育共同发展的格局。科学制定教育总体发展规划,合理配置民办教育资源,积极开放教育投资和供给领域,营造社会力量进入教育领域的良好发展环境。统筹民办教育发展规划,积极发展有特色、高水平的民办教育,形成公办、民办教育有序竞争、良性发展的多元办学格局。

第二节? 加快推进学有优教

推进现代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立足服务济源“工业强区、旅游富民、产教融合、城乡一体”发展战略,以济源职业技术学院为主,深度整合职教资源,深度优化专业设置对接产业发展、课程设置对接岗位能力、实践教学对接企业生产、教育服务对接社会需求“四对接”教育模式,深度推进“课堂教学项目化、学生学习实战化”教学改革。积极承办区域大型职业技能大赛,不断强化学生职业技能测评。不断深化校企合作,与富士康、华为、郑大一附院等省内外大型单位开展长期稳定的校企合作,为济源及周边区域稳定输送高素质技能人才。结合济源白银产业优势,以“中国白银城”建设为契机,建设公共实训基地,助力济源职业教育实训化、高质量发展。开展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模式改革,推动济源职教集团建成省级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争取国家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试点,走出一条特色化的职业教育发展道路。

着力发展特色篮球教育。活化济源“篮球之乡”盛名,依托济源产城融合示范区篮球城,加强篮球资源整合,积极承办大型职业篮球职业赛事,高水平组建济源篮球代表队,踊跃参加全国职业篮球联赛,合理引导体育产业的发展。建设济源篮球学校,创办篮球专业,开设篮球理论和篮球裁判等专项技术课,强化专项技能的社会效益,培养高水平篮球后备人才,切实叫响济源“篮球城市”名片。

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加快发展本科教育。推动黄河科技学院应用技术学院发展,争取本科单独招生计划。支持济源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建设,有效推动“升本”进程,积极吸引争取河南科技大学等高等院校在济设立分校或开展联合办校,不断提升济源高等教育实力。

加快构建终身学习教育体系。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优化提升继续教育、特殊教育、成人教育、社区教育等教育类型,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在教育方面的获得感。积极支持各级各类学校面向社会开放学习资源,搭建终身学习的平台,营造书香济源浓厚氛围。统筹扩大继续教育服务,大力推进15分钟社区生活圈内继续教育中心配置,至2025年,济源城乡社区继续教育中心覆盖率达到60%。强化各级政府对继续教育的统筹规划,加快构建政府、企业、社会共同参与的终身学习激励机制,建设覆盖示范区城乡、开放便捷的终身学习公共服务体系,推动济源学习型城市建设。到2025年,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2.5年,教育发展达到全国先进水平,进入教育强市行列。

第三节? 服务保障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深入实施人才强教战略,不断培优、配强师资队伍,推动教师队伍由外延扩张向内涵发展转变。实施“中小学教师素养提升行动”,鼓励参加国培计划、中原名师培训工程,培养一批名校长、名教师、名班主任,构建“市级名师引领、镇级骨干带动、学校骨干示范”的三级管理模式,着实提升教师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持续创新教师招聘方式,面向双一流高校毕业生,广纳优聚贤人志士,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全面落实乡村教师支持计划,拓展乡村教师补充渠道,落实职称评聘向乡村学校倾斜,全面提升乡村教师队伍待遇。持续创新教师队伍管理,紧抓济源国家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市管校聘”管理体制改革示范区建设,推进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构建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师德师风建设进入制度化、法治化轨道。加强教师编制管理,严格落实教师资格和准入制度,全面推行教师聘用制和岗位管理制度。健全教师激励保障机制,完善教师表彰奖励制度,改善教师工作和生活条件,吸引和鼓励优秀人才长期从教、终身从教。

加快智慧教育发展。解决农村地区宽带网络接入问题,实现中小学校宽带光纤入校,校园网络全覆盖。全面实施济源产城融合示范区中小学数字校园星级评定,以教育大数据的应用为支撑,统筹推进数字校园建设。至2025年,85%以上的中小学达到济源中小学数字校园一星级评估标准,创建一批省数字校园标杆校,信息化教学改革实验区、实验校。

深入实施教育惠民工程。深度实施“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计划”,构建教育过程全覆盖的教育资助体系,给予普惠性幼儿园在籍在园家庭经济困难儿童生活补助,免除义务教育学生学杂费,免费提供国家课程教科书,给予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生活补助,落实高中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国家助学金政策,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在校大学生生活补贴政策,不让一名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深入实施“特岗计划”“优秀教师支教计划”,为贫困山区输送优质师资,覆盖山区所有学校。大力实施“特殊教育提升计划”,完善特殊教育和专门教育保障机制。严格落实“双减”政策,切实减轻学生作业负担;规范校外培训,压缩优化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推动营利性培训机构向非营利性机构转型。

1:“十四五”公共教育服务工程

1.学前教育普及普惠提优工程。全面普及幼儿学前教育,加大学前教育普惠性供给,在中心城区可利用市场力量办好58所优质幼儿园,在镇区着力办好12所公办幼儿园。

2.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工程。持续推进义务教育寄宿制学校建设,合并小规模学校,完成济水一中改扩建、济源一中附属中学建设。推进中心城区完全学校建设,年创建一批市级义务教育管理标准化示范学校。

3.高中教育多元化工程。支持济源一中、济源高级中学高质量办学,持续提高升学率,推进济源四中学科特色类办学,提高济源五中、六中两个乡村普通高中的“劳动特色教育”。至2025年,培育1所省级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示范校、2所示范性教学创新基地,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7%

4.职业教育改革提质工程。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支持开展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专业建设,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动济源职教集团建成省级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争取国家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试点。保留济源职业技术学校,迁并济源市高级技工学校,将济源市高级技工学校与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原济源一中校区)合并,设立为济源技师学院。

5.高等教育质量提升工程。加快发展本科教育,推动黄河科技学院应用技术学院发展,争取本科单独招生计划。支持济源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建设,建设济源产教融合园区,有效推动“升本”过程,积极吸引高等院校在济设立分校或开展联合办校。

6.终身教育建设工程。建设学习型社会。完善终身学习体系,健全继续教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营造浓厚氛围。到2025年,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2.5年,教育发展达到全国先进水平,进入教育强市行列。

7.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提升教育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建设一体化“互联网+教育”平台,85%以上中小学校达到济源中小学数字校园一星级评估标准,创建一批省数字校园标杆校,信息化教学改革示范区、实验校。

第四章? 强化全方位就业创业服务

以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为目标,精准实施就业、创业措施政策,于危机中育新机,不断优化营商环境,通过稳岗位、拓渠道、保重点、兜底线、强培训、优服务等系列举措,不断夯实共同富裕根基。

第一节? 推动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大力开展技能济源行动。推进全民技能振兴工程,实施“技能蓝领”培训计划,扶持济源职教园区等省级综合职教改革试验区,开展订单培训、技能培训,构建全劳动周期、贴合济源产业门类的技能培训体系。与济源重点龙头企业合作,积极开展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不断完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技能人才培训模式。创新“互联网+”职业技能培训新模式,建设新职业数字资源培训线上服务平台,促进线上线下培训融合发展。推行“岗位+培训+就业”服务模式,着力打造“愚公”技能培训品牌。

快速实施“智汇济源、筑巢引凤”计划。鼓完善人才发现、培养、激励机制,实施集中引才和长效聚才战略,聚焦全国首个全域产城融合示范区建设,贴合济源优势产业、战略新兴产业方向、重大科技创新工程和技术平台,积极引进培育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及团队,至2025年,柔性引进院士及重点团队5名。完善人才聚济、长效留济各项保障,推动高层次人才扎根济源。加大校地合作力度,与郑州大学、河南省科学院等省内外重点科研结构开展重点专项合作,多途径提升济源智脑实力。

深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鼓励科技人员、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失业人员等各类主体,开办新企业、开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实现创新支持创业、创业带动就业。加强创建创新创业平台,提升济源颐高“互联网+”孵化园能级,支持黄河科技大学应用技术学院、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和创新型领军企业、行业骨干企业打造特色众创空间、重点科技企业孵化园等创业创新孵化载体,增强创新创业活力。加强创新创业服务,加大初创实体支持力度,支持举办参与各类创新创业大赛活动,积极创建国家、省、市双创示范基地和创业孵化基地。

积极拓展创业就业新空间。瞄准未来就业领域发展潜力,持续探索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拓展就业创业新空间,努力实现经济转型升级与就业提质扩面互促共进。坚持包容审慎原则,创新多种“夜间打开”方式,依托世纪广场、篮球城、文化城、沁园桥、小吃街、王屋老街、重点村广场等公共空间,在城市、景区、乡村打造全域“靓夜”,引导零工经济、地摊经济、夜间经济发展,打造构建活力“夜购”、风味“夜食”、魅力“夜游”、多彩“夜娱”、高端“云消”等新兴消费场景和夜间经济品牌,培育新兴活力源,不断扩大灵活就业空间。构建更有利于扩大就业的现代化经济体系,优先支持吸纳就业能力强、潜力大的现代服务业、部分劳动密集型行业和小微企业、民营企业发展。拓展升级电子商务创业创新模式,打造具有济源特色、推销济源产品的直播销售平台,拓宽新型就业空间。支持和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清理取消限制灵活就业的不合理规定。

不断增强公共就业服务能力。高质量推进全省“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决策部署,对接济源产业转型和群众就业增收需求,做细做实政策宣传、招聘服务、就业指导、创业服务、困难帮扶,扎实推进公共就业服务。实施就业优先战略,贯彻省政府稳就业“硬核”措施,落实减负稳岗扩就业政策,实施阶段性降低失业保险费率、财政支持失业保险稳岗返还补贴等政策,“真金白银”助企纾困保就业保民生。开展“党群连心工程”“万人助万企”活动,破解企业“用工难”,强化企业人力资源要素保障。实施“济济人才·源源涌留”计划,拓展“济源公共就业”抖音平台,济源就业服务网、“济源公共就业”公众号、智慧短信平台等多就业渠道,推动就业信息多渠道发布和分众化精准推送。落实回乡创业扶持政策,聚焦打造返乡创业“高质量发展先行区”,面向大中专毕业生、在外务工人员、退伍军人等重点群体,紧密围绕产业、创业、就业“三业联动”,协调推进政策引领、创业孵化、服务优化“三路并进”。加强对就业困难人员和零就业家庭的就业援助,利用公益性岗位对就业困难人员托底安置。

第二节? 服务保障

提升创新创业服务能力。大力发展具有济源特色的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催生更多市场主体,拓展创新创业空间。加强服务于济源特色产业的双创载体和服务平台建设,加大初创实体支持力度,健全优秀创业项目遴选制度,营造良好创新创业生态。充分发挥民营企业、中小微企业吸纳就业的主渠道作用,稳步拓展社区超市、便利店和社区服务岗位,积极扩大就业容量。发展新个体经济,支持自主创业、分时就业健康规范发展,鼓励兼职就业、副业创业。实施新业态成长计划,营造鼓励新职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完善数字就业服务。全面推动公共就业服务数字化转型,推动辖区“互联网+就业创业”信息系统全覆盖,全面推行“网上办”“掌上办”等改革举措,打造便捷高效的公共就业服务。完善就业服务场景,简化事项办理流程,推动就业政策应享尽享。推进人才服务平台建设,加强服务事项和服务资源归集,建设统一的人才流量入口、服务枢纽和数据后台。

提升劳动用工保障。健全劳动关系协调机制,探索建立新业态从业人员劳动权益保障机制,深入开展和谐劳动关系创建活动,完善劳动关系风险化解体制机制,发挥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作用。提升劳动人事争议处理效能,深化调解仲裁制度机制改革,完善基层多方联动调处机制,优化调解、仲裁、诉讼衔接机制,畅通劳动争议纠纷调解仲裁受理渠道。

加强失业风险防范。加强就业失业统计监测体系建设,构建覆盖劳动力市场、企业用工主体和劳动者个体的就业失业统计调查体系。创新运用大数据监测平台,开展就业信息数据深度挖掘分析,及时发现风险隐患。加强就业失业形势预警分析,建立应对突发事件就业应急机制,着力防范化解规模性失业风险。加强各类登记失业人员再就业援助服务和职业技能培训,促进失业人员尽快实现再就业。

专栏2:“十四五创业就业、创新能力建设重大工程

1.全民技能振兴工程:扶持济源职教园区等省级综合职教改革试验区建设。与白银、钢铁、纳米、食品饮料等重点领域的大型企业合作开展上万人次的新型学徒制培训。

2.“济源公共就业”平台工程:拓展济源就业服务网、“济源公共就业”公众号、智慧短信平台等10多家就业渠道,推动就业信息多渠道发布和分众化精准推送。

3.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工程:加快豫光绿色有色冶金与新材料中试基地、清水源郑大环境生态研究院建设,支持建设铅碳电池及电化学储能关键共性技术研发中心,建成35家左右省级及以上企业技术研究中心,2家河南省制造业创新中心,培育河南省制造业创新中心5家,国家级创新中心1家。

4.创新创业平台工程:提升济源颐高“互联网+”孵化园能级,支持黄河科技大学应用技术学院、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和创新型领军企业、行业骨干企业打造特色众创空间、重点科技企业孵化园等创业创新孵化载体,争创1家国家双创示范基地、5家省级众创空间。

5.“智汇济源、筑巢引凤”计划:聚焦全国首个全域产城融合示范区建设,贴合济源优势产业、战略新兴产业方向、重大科技创新工程和技术平台,积极引进培育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及团队,至2025年,柔性引进院士及重点团队5名。

第五章? 完善安全普惠的婴幼儿照护服务

第一节? 提升优生优育服务水平

强化优孕优生服务。建立覆盖城乡涵盖婚前、孕前、孕期、出生后各阶段的优生优育服务体系,为城乡符合条件的孕产妇免费提供孕早期健康检查、产后访视等服务,实施预防出生缺陷免费产前筛查及产前诊断、新生儿疾病筛查,为育龄夫妇免费提供基本避孕节育服务。完善生育保险制度,扩大生育保险覆盖范围。

完善婴幼儿健康服务。开展新生儿家庭访视和婴幼儿定期健康检查,提供婴幼儿早期发展指导服务。加强婴幼儿发育监测和筛查评估,规范、保障免疫规划疫苗供应,提升预防接种管理质量。到2025年,孕产妇系统管理率、3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率、适龄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保持在90%以上。

第二节? 发展普惠托育服务

完善婴幼儿托育服务设施。建立健全支持政策,将婴幼儿照护服务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强化政策引导,完善土地、住房、财政、金融、人才等支持政策,制定整体解决方案,建立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联席会议制度,推进托育服务健康发展。统筹推进社区婴幼儿照护服务设施规划建设,建设一批嵌入式、分布式、连锁化、专业化的社区托育服务设施。鼓励通过市场化方式,采取公办民营、民办公助等多种方式,在就业人群密集的产业聚集区域和用人单位完善婴幼儿照护服务设施。到2025年,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达到5.6个,建成一批方便可及、价格可接受、质量有保障的托育服务机构,打造10个以上示范机构,积极创建全国婴幼儿照护服务示范城市。

引导社会力量开办托育服务机构。积极引导社会力量举办托育服务机构,着力构建多元化、多样化、覆盖城乡的婴幼儿照护服务体系。支持专业托育机构进社区、进家庭、进企事业单位,开展辐射周边的育幼服务。支持有条件的幼儿园在满足区域内3—6岁儿童入园需求基础上开设托班或扩大托班规模。鼓励新开设的幼儿园设置适当比例的幼儿托班。支持托育服务机构开展婴幼儿健康管理和科学育儿知识普及等普惠性服务。城镇婴幼儿照护服务建设要充分考虑农村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婴幼儿的照护服务需求。

加快发展普惠性托育服务。实施普惠性婴幼儿早期发育指导,推广婴幼儿早期发展项目,构建覆盖城乡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为家庭提供更高质量更加精准的家庭教育指导,更好满足家长科学育儿的迫切需求。加大对农村和脱贫地区婴幼儿照护服务的支持力度,鼓励镇人民政府、专家力量、社会组织、家长、监护人等共同参与农村照护服务。发挥农村“熟人社会”的优势,鼓励发展亲朋、邻居等非市场化的照料服务。将托育服务场所和设施建设纳入乡村振兴规划、农村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整体规划。鼓励利用乡村公共服务设施、闲置校舍等资源发展婴幼儿照护服务设施和非营利性托育机构。

提高幼儿托育服务水平。全面落实产假政策,探索实施父母带薪育儿假,完善家庭婴幼儿早期发展指导支持体系,加快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推进城乡社区婴幼儿照护服务设施建设,支持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等社会力量提供普惠托育服务,鼓励幼儿园发展托幼一体化服务,加强婴幼儿照护服务主体培育和规范管理,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加大托育人才培养,支持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开设婴幼儿托育服务相关专业,将托育服务人员作为急需紧缺职业(工种)纳入卫生健康人才培训规划。

专栏3:“十四五”婴幼儿照护服务重点工程

1.产前筛查工程。广泛开展免费产前筛查及产前诊断,普及产前筛查适宜技术,规范应用高通量基因测序等技术,逐步实现怀孕妇女?28?周前在自愿情况下至少接受一次产前筛查。

2.新生儿疾病筛查工程。健全新生儿疾病筛查服务网络,实施先天性结构畸形和遗传代谢病救助项目,新生儿遗传代谢性疾病筛查率达到98%以上,新生儿听力筛查率达到90%以上,先天性心脏病、唐氏综合症、耳聋、神经管缺陷等严重出生缺陷达到有效控制。

3.普惠托育服务设施建设工程。支持各镇(街道)引进社会力量发展综合托育服务机构和社区(村)托育服务设施。每个托育机构提供托位不少于150张,每个社区托育服务设施提供托位达到50张。加快推进济源市托育服务管理中心改造、妇女儿童医院等重点项目建设,每年滚动实施一批托育服务重点项目。

第三节? 服务保障

全面落实国家生育政策。落实三孩生育政策,完善生育支持措施,降低家庭生育、养育、教育成本,释放生育潜能,稳定适度生育水平。提升家庭育儿能力,完善育儿休假制度,全面落实产假、配偶陪产假等政策。消除就业性别歧视,依法保障生育人群合法权益。对全面两孩政策调整前的独生子女家庭和农村计划生育双女家庭,继续实行现行各项奖励扶助制度和优惠政策。健全计划生育特殊家庭全方位帮扶保障制度,完善政府主导、社会组织参与的扶助关怀机制,维护好计划生育家庭合法权益。

完善婴幼儿照护服务体系。增加服务资源,吸引社会资本进入该领域,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提高照护人员素质水平。依托各类教育培训机构,加快婴幼儿照护、保健、康复等服务专业人才的培养和职业培训。制定方便婴幼儿入托的政策,如保证哺乳时间的制度、面向的普惠性收费制度,面向特定困难群体的补助政策等。到2025年,基本建成多元化、多样化、覆盖城乡的婴幼儿照护服务体系。

第六章? 培育优质高效卫生健康服务

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促进济源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推动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

第一节? 提高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健全防治结合的公共卫生体系。统筹常态化精准防控和局部应急处置,持续巩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成果,依托第三人民医院建设济源重大疫情救治基地,构筑起坚强稳固的“济源防线”。推进市疾控中心迁扩建项目,着力建设集公共卫生物资储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卫生检验检测、卫生救治、健康教育、疾病预防控制“六位一体”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针对事故灾害等重大突发事件,加强紧急医学救援机构和二级以上综合医院急诊科、创伤科建设。完善精神疾病综合防治服务网络建设,推进二级以上综合性医疗机构精神(心理)等科室设置与建设。完善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网络,强化各级检验检测能力建设,推进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评估工作逐步向基层延伸。完善采供血服务体系,强化血站规范化建设。

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推进中心镇卫生院提质升级、薄弱镇卫生院达标和公有产权村卫生室建设。同步建设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原则上每个街道办事处建设一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建设,提高常见病多发病诊治、急救抢救、传染病救治、二级以下常规手术、正常分娩、高危孕产妇筛查、儿科等医疗服务、公共卫生服务和健康管理能力,落实基本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双网底功能。到2025年底,力争50%的镇卫生院达到服务能力推荐标准或社区医院标准,30%以上的镇卫生院达到或接近二级综合医院水平,公有产权村卫生室比例达到90%以上。

提升全民健康素养。加强健康知识普及,统筹实施妇幼、中小学生、老年人等重点群体健康促进行动。加强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推动形成“体医结合”的慢性病预防与慢性病非医疗干预机制。深入实施《“健康济源2030”行动规划》和健康济源15项专项行动,全面形成有利于健康的经济发展方式、社会治理模式和生产生活生态环境,显著改善群众健康生活品质,提升健康整体发展水平。推进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扩大全民健身场地设施供给,建设高质量的“15分钟健身圈”。加强营养和膳食指导,持续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

第二节? 打造优质高效医疗服务体系

加快建设区域医疗中心。高质量推进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把区域医疗中心建成高水平的诊疗中心、高层次的人才培养基地、高水准的科研转化平台。高标准建设人民医院、第二人民医院、中医院、妇幼保健院等8家医院的呼吸与重症、肿瘤、心血管、肾病、儿科、骨科、精神卫生科、老年医学科等16个重点专科,实现院有名科、科有名医,发挥其在疑难危重症诊治、高层次医学人才培养、高水平基础医学研究与临床研究成果转化等方面的引领作用。支持人民医院创建三甲医院,第二人民医院创建二甲医院,中医院、妇幼保健院创建三级专科医院,第三人民医院、肿瘤医院、精神卫生服务中心(第六人民医院)、职业技术学院附属医院争创二级甲等专科医院。高标准建设一批眼科、口腔、糖尿病、骨科等特色专科医院。到2025年,形成4个综合医院、1个中医医院、1个妇幼保健机构和若干个特色专科医院构成的医疗服务体系。

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建成以中医院为龙头,综合医院中医科室为中枢、基层医疗机构中医馆为网底的中医药服务网络。加快中医专科诊疗中心建设,围绕中风、康复医学、肝胆脾胃等专科和专病领域,建设2个中医专科诊疗中心,提升辖区内疑难、危重、复杂疾病的中医诊疗能力,力争建成省级区域中医专科诊疗中心。完成综合医院、妇幼保健院中医药科室标准化建设。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馆建设,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馆设置全覆盖,到2025年底,全部建成示范中医馆。积极发展和推广中医康复技术,成立中医康复技术推广中心,到2025年力争建成省级中医康复技术推广中心。加强中医院“治未病”中心建设,推广20个适宜老年人、妇女、儿童和慢性病患者的治未病方案。充分挖掘药王孙思邈文化,打造中医药文化品牌。积极开展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推动中医药常识普及入学校、入社区,推广健康养生理念和养生方式。

促进健康服务新业态发展。大力发展健康咨询、心理辅导、体育健身、母婴照料、养生美容、健康体检、健康管理、体质测定、医疗旅游等健康服务业。支持社会资本投资设立医学检验中心、影像中心、病理诊断中心、血液透析中心和医学独立实验室,发展第三方医疗服务评价、健康管理服务评价以及健康市场调查和咨询服务。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和厚重丰富的文化资源,推动文化、旅游、养生、养老等业态深度融合,大力发展健康旅游业,加强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建设,打造南太行生态旅游发展带、沿黄河小浪底北岸健康养生发展带,建设环南山森林公园、阳下路沿线、小浪底库区及东部现代休闲农业四大乡村旅游集聚区,形成一批具有特殊医疗、健康养生、休闲疗养、体育健身等功能的省内知名健康旅游目的地。

推动“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健全卫生健康信息通信网络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卫生专网,推动医疗机构5G网络全覆盖。加快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建设,建成以全员人口信息、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为核心内容的全民健康数据资源库,建立平台支撑、惠民服务、业务协同、业务监管等四类应用系统。拓展网上办事服务广度和深度,推进线上线下深度融合,扩大卫生健康政务服务全流程在线和“一网通办”。发展互联网+智慧医疗,以电子病历系统应用评级为抓手,推进智慧医院建设,建成医院信息集成系统,实现各临床应用系统、移动医疗系统、医院运营管理系统和电子病历系统的互联互通和共享应用。全方位提升互联网技术在医疗服务、公共卫生服务、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药品供应保障服务、医保结算服务、医学教育和科普服务、全民健身服务中的应用推广。

第三节? 服务保障

深化医疗卫生体制综合改革。统筹推进医疗、医保、医药、医养、医改“五医联动”。落实公立医院经营管理自主权,健全运营管理体系,加强全面预算管理,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深入推进人事管理制度、薪酬分配制度、医疗服务价格、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完善分级诊疗制度,推动城区、镇(街道)、村(社区)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落实梯度功能定位,均衡发挥作用。持续深化人民医院、第二人民医院分别牵头的2个紧密型医共体建设。加强城市医院对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的对口支援。落实分级诊疗病种目录,引导参保患者在门诊就诊、到基层住院。

完善药品供应保障制度。促进基本药物优先配备使用,形成以基本药物为主的“1+X”用药模式(“1”为国家基本药物目录;“X”为非基本药物)。坚持以临床需求为导向,加强药品使用监测和临床综合评价结果的分析应用,促进临床科学合理用药。落实药品耗材采购政策,逐步扩大政府组织集中采购和使用药品、医用耗材品种范围。健全短缺药品监测、采购、生产、储备方式,保障短缺药品供应,加大短缺药品储备力度。

强化医药卫生综合监管制度。健全机构自治、行业自律、政府监管、社会监督相结合的多元化综合监管体系。重点加强医疗卫生服务要素准入、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和安全、医疗卫生机构运行、公共卫生服务、医疗卫生从业人员、医疗卫生服务行业秩序和健康产业监管。创新监管方式,全面推行“双随机、一公开”抽查机制,发挥信用机制、信息公开机制、风险预警和评估机制、网格化管理机制的作用,建立健全依法联合惩戒体系,推进综合监管结果统筹运用,实现“一处违法、处处受限”。

加强医学人才队伍建设。围绕优质高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和重点专科发展,通过直接引进和联合办院、对口支援等方式,引进培养一批具有省级领先水平的高层次人才和团队,积极实施人才强基工程。整合、引进医教优质资源,大力支持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发展医学教育,培养卫生健康人才。加强医师、护士和全科医生配置水平,加大全科、采供血、儿科、精神科、感染控制、病理、老年医学、麻醉、中医、药剂、公共卫生、护理、助产、康复、安宁疗护、医养结合、托育服务等急需紧缺人才配置,到2025年,每千常住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达到3.6左右,注册护士数达到4.3左右,每万常住人口全科医生数达到3.93。

专栏4:“十四五”优质高效医疗服务工程

1.区域医疗中心建设。依托人民医院建设呼吸医学区域医疗中心,中医院建设康复医学区域医疗中心,高标准建设16个重点专科。

2.公立医院提质升级。重点办好1所公立综合医院、1所公立中医院、1所公立妇幼保健院、1所公立妇女儿童医院,全部达到三级医院水平;第二人民医院力争达到二级甲等水平,第三人民医院、精神卫生服务中心(第六人民医院)、肿瘤医院、职业技术学院附属医院争创二级甲等专科医院高标准谋划一批眼科、口腔、糖尿病、骨科等特色专科医院。加快推进济源市人民医院东院区、济源市第二人民医院病房综合楼扩建工程等重点项目建设。

3.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升。每个镇建好一所政府举办的镇卫生院,按街道划分建设独立运行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推进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

4.中医药传承创新工程。争创中医区域(专科)诊疗中心和中医康复技术推广中心。完成综合医院、妇幼保健院中医药科室标准化建设。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馆设置全覆盖。挖掘药王孙思邈文化,打造中医药文化品牌。

5.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建设。加快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建设,实现全员人口信息、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三大数据库全覆盖和动态更新。建设医疗健康大数据中心。

6.“互联网+医疗健康”。全方位提升互联网技术在医疗服务、公共卫生服务、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药品供应保障服务、医保结算服务、医学教育和科普服务、全民健身服务中的应用推广。推动智慧医院、远程医疗平台建设。

7.医学人才培养工程。实施基层卫生人才工程,依托省级区域医疗中心、重点医院为基层培养医疗技术骨干和学科带头人,培养具有发展潜能、能够熟练应用适宜技术的基层医疗人才。支持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发展医学教育,培养卫生健康人才

第七章? 完善幸福关爱养老服务

全面放开健康养老服务市场,建立完善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多方参与、功能完善、服务优良、监管到位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城乡社区养老服务基本实现全覆盖,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建设老年友好型社会。

第一节? 完善养老服务模式

加快完善养老服务设施。建设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社区日间照料中心,提供社区养老服务。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具备日间照料、上门服务、全托服务、智能呼叫、技能培训、业务指导等功能,与社区养老服务机构互补,在街道辖区内形成“一刻钟养老服务圈”。社区日间照料中心主要满足老年人日间或短期的生活起居、文化娱乐、康复训练、医疗保健等需求。实施老旧小区适老化改造和公共服务设施无障碍改造工程。支持家庭承担养老功能,加快布局建设日间照料机构等养老服务设施,探索邻里互助、农村互助幸福院等互助性养老模式。

鼓励发展多种形式并存的机构养老服务。重点发展供养型、养护型、医护型养老机构,为半失能、失能老年人提供专业化服务。公办养老机构要充分发挥托底作用,重点为“三无”老人、低收入老人以及计划生育特殊困难家庭老人、失能半失能老人提供无偿或低收费的供养、护理服务。鼓励个人举办家庭化、小型化养老机构,社会力量举办规模化、连锁化的养老机构。鼓励民间资本对企业厂房、商业设施及其他可利用的社会资源进行整合和改造,用于养老服务。鼓励境外投资者以独资、合资、合作等方式兴办中高端养老机构。开展公办养老机构改制试点,政府投资兴办的养老机构床位可通过公建民营等方式管理运营。

加快培育发展康养旅居养老。根据各区域发展基础和资源禀赋,依托优势企业,规划布局一批特色鲜明、示范带动强的健康养老产业基地,可以满足老年人教育、健身、娱乐、保健、医疗、康复、护理等多元需求,吸引优质资源要素集聚,促进养老与医疗、保险、地产、旅游等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打造“一圈两带”的健康养老产业布局。依托小浪底区域独特的自然禀赋和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推动小浪底北岸新区、坡头、大峪等重点发展季节性康养、休闲度假养老、特色养生等服务,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特色健康养老目的地;推动王屋、五龙口、思礼等重点发展山水观光、森林康养、中医药养生、温泉疗养、康复疗养、体育健身等健康养老产业集群,打造全国著名的健康旅游休闲产业带。

完善农村养老服务体系。推进农村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充分发挥村民自治功能和老年协会作用,加强孝亲敬老宣传,组织开展邻里互助、志愿服务,解决周围老年人实际生活困难。至少建有一所以农村特困失能、残疾老年人专业照护为主的市级层面特困人员供养服务设施(敬老院),夯实特殊困难老年人兜底保障基础。

第二节? 推进医养融合养老服务

统筹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融合发展。统筹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资源,推动大型医疗机构、养老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现有效互通转接,为老年人提供治疗期住院、康复期护理、稳定期生活照顾以及临终关怀一体化的健康养老服务。支持人民医院、二院、中医院开设老年病科,建立完善以三院为主体,辐射焦作、洛阳的医养结合发展联盟,高效推进医养融合试点。推进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辖区养老机构开展医疗签约服务。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开设老年病科,增加老年病床数量,做好老年慢性病防治和康复护理。支持养老机构根据服务需求和自身能力,开办老年病医院、康复医院等医疗机构,优先纳入示范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积极稳妥地将部分闲置床位较多的公立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和具备条件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发展为康复、老年护理等接续性医疗机构,夯实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

建立健全医养融合体制和政策制度体系。加快实现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融合发展,基本建立符合济源产城融合示范区实际的医养结合体制机制和政策制度体系,形成规模适宜、功能合理、综合连续、高效便捷的医养结合服务网络。

构建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体系。鼓励医疗卫生机构、养老机构以多种形式开展合作,提供多样化、多层次的医养结合服务。至2025年,100%的医疗机构为老年人开设就医绿色通道,100%的养老机构以不同形式为入住老年人提供医疗服务,构建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针对老年人家庭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覆盖率达到100%,基本实现居家老年人人手一张“居民健康卡”,护理型床位占养老床位的比例达到55%以上。

第三节? 发展智慧健康养老新业态

提升养老服务智慧化水平。加快建设智慧养老服务平台,构建“互联网+”居家养老服务新模式。依托智慧养老服务平台和人口健康云平台,推进信息平台与社区养老服务站、养老机构有效衔接,为居家或社区老年人提供紧急呼叫、康复护理、健康咨询、健康管理、健康监测等“点菜式”就近便捷养老服务。利用信息化数据手段,通过建立老龄人群数据库及养老服务电子化档案,利用网上办公形式,实现对养老机构的日常管理;通过构建以网络为支撑的信息平台,实现居家、社区与机构养老服务的有效衔接,从而全面提升养老部门的业务处理能力、全面监管能力、便捷高效服务能力。运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手段,创新健康养老服务模式。

推进信息技术支撑健康养老发展。推进信息技术支撑健康养老发展,发展智慧健康养老新业态。积极发展老年健康产业,大力提升药品、医疗器械、康复辅助器具、保健用品、保健食品、老年健身产品等研发制造技术水平,扩大健康服务相关产业规模。充分运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手段,创新健康养老服务模式,开展面向家庭、社区的智慧健康养老应用示范,提升健康养老服务覆盖率和质量效率。

加强智慧健康养老服务网络建设和网络安全。通过信息智能终端设备创新居家养老新模式,启动智能化呼叫终端设备,扩大居家养老服务网络覆盖面。围绕服务质量监督和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依托网络平台,实现服务过程的流程化、规范化、信息化。逐步实现对辖区老年人的信息动态管理,支持企业和机构运用互联网、物联网等技术手段创新居家养老模式,加强宽带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打造覆盖家庭、社区和机构的智慧健康养老服务网络。落实智慧健康养老服务平台网络安全防护要求,提高防攻击、防病毒、防窃密能力。

专栏5:“十四五”养老服务重点工程

1.社区养老服务骨干网建设工程。新建居住(小)区按照每百户不低于30平方米的标准配套建设,老旧城区、已建住宅小区按照每百户不低于20平方米的标准配套建设。实施城乡已建住宅区适老化改造工程。推进无障碍建设进家庭,通过政府支持、社会参与、家庭自助等方式,优先安排贫困、残疾、失能、高龄、空巢等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开展为老辅助设施建设。

2.养老服务重点项目统筹推进工程。坚持“项目为王”,按照“开工一批、推进一批、建成一批”的要求,加快谋划、储备和实施一批养老服务重点项目。加快实施济源市养老产业培训基地、失能残疾特困人员托养中心、养老设施设备服务提升改造、济源第二中心敬老院、老年服务中心、仁悦康养中心、济源卫河康养中心项目仁悦滨湖康养中心镇级综合养老服务中心项目、滨河医养康养中心项目、王屋山第一洞天康养集群济源三院医养中心项目那些年小镇康养度假基地克井镇沁龙峡景区康养中心峪道智慧康养、阳光综合养老服务中心、汇济康养苑、济源东区康养服务中心等重点项目。

3.智慧养老服务网络建设工程。依托济源市智慧养老服务平台,在各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养老机构建设街道、社区级智慧养老服务平台,采购监控、消防、门禁、周界防范及智慧养老管理和服务平台等设备,把服务延伸到居家,为老年人提供多层次、多样化的养老服务。

第四节? 服务保障

健全养老服务政策体系。科学编制养老服务体系和康养产业发展规划,并纳入示范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乡建设和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继续完善政府供养制度和老年人优待政策,探索建立困难失能老年人护理补贴制度和政府购买养老服务制度。

提升机构养老服务质量。按照《养老服务标准体系建设指南》进一步完善地方性标准加强养老服务标准化机构和队伍建设,落实养老机构安全、服务、管理、设施等标准,开展等级评估,促进养老机构提质增效;鼓励发展多种形式并存的机构养老服务,重点发展供养型、养护型、医护型养老机构,为半失能、失能老年人提供专业化服务,逐步实行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养老机构享受同等扶持政策。

第八章? 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第一节? 完善社会保险制度体系

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实现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的决策部署,实施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制度。深化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做好养老保险制度衔接和待遇计发,推进制度平稳运行。按照国家统一安排部署,适时实施渐进式调整退休年龄政策,相应逐步提高领取基本养老金最低缴费年限。建立健全职工基本养老保险遗属待遇制度和病残津贴制度。划转部分国有资本充实社保基金,促进企业养老保险基金长期平衡。加强企业养老保险运行分析和基金中长期预测预警,推动制度可持续发展。按照国家、省统一部署,大力发展多支柱、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完善企业年金、职业年金制度,建立个人养老金制度,推动养老保险第三支柱发展。完善落实灵活就业人员社保政策和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政策办法。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提高最低缴费档次,完善个人账户记账办法,推进个人账户基金省级管理和委托投资运营。完善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政策。

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坚持和完善覆盖全民、依法参加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政策体系,加强和改进重点人群参保缴费服务,加强部门数据比对共享,精准锁定未参保人群,实现基本医疗保险应保尽保。做实基本医疗保险示范区统筹,推进基本医疗保险实现缴费标准、待遇水平、基金管理、预决算管理、经办模式和信息系统六统一。巩固大病保险保障水平,分类落实困难群众救助政策,做好脱贫人口医保政策接续工作。落实医保支付方式改革系列举措,推动实施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RG)付费为主的多元复合支付方式。对紧密型医共体实行总额付费,结余留用、合理超支分担。扎实推进医保标准化、信息化建设,提升经办服务水平。

深化失业保险制度改革。根据修订后的《河南省失业保险条例》及相关配套政策,制定出台济源示范区政策细则。按照省里统一部署,稳步推进省级失业保险基金统收统支任务落地,合理均衡地方上解分担比例。完善失业保险支持参保企业稳岗、参保职工提升技能政策体系,强化失业保险就业促进功能。扩大失业保险保障范围,稳步提高失业保险金水平。健全失业监测预警机制,加强失业动态监测。积极探索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失业保险新模式。

深化工伤保险制度改革。按照省里统一部署,持续推进工伤保险省级统筹工作,尽快实现工伤保险基金省级统收统支,确保工伤保险基金安全平稳运行。探索建立以工伤保险为主体、商业保险为补充的多层次工伤保障制度体系。建立完善建筑业按项目参加工伤保险的长效机制。积极配合省人社厅研究出台新业态人员职业伤害保障办法。完善工伤预防和康复制度体系建设,坚持预防、康复、补偿并重,建立完善预防、补偿、康复“三位一体”工伤保险制度体系,提高工伤职工的安全感和获得感。推进工伤预防工作扎实有效开展,促进伤后补偿向伤前预防倾斜。

第二节? 完善“弱有所扶”兜底保障

完善社会救助服务体系。建立健全以基本生活救助为基础、专项社会救助为支撑、急难社会救助为辅助、社会力量参与为补充的分层分类救助体系。推进社会救助制度城乡统筹,有序推进在居住地申办社会救助。健全救助保障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完善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加强各项救助制度的有机衔接,形成救助合力,切实保障好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

保障残疾人平等权益。落实残疾人“两项补贴”工作和贫困重度残疾人照护服务工作。及时足额发放“两项补贴”资金,做好动态调整工作,保障残疾人集中托养(大峪中心)正常运行,完善贫困精神残疾人集中照护方案。落实康复辅助器具社区租赁和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工作。开展康复辅助器具社区租赁工作,建设精神障碍社区康复站,指导社区康复站有序运行。

加强儿童关爱服务。一是落实儿童福利救助工作。持续完善基层儿童福利体系“儿童之家”建设,推进“明天计划”定点医院工作,推进收养疑难复杂个案会商机制(民政、法院、检察院、教育、公安、司法、卫生健康、残联和民意代表等),落实孤儿医疗教育住房就业政策,持续开展儿童领域各专项行动、关爱保护工作,完成日常各项资金发放及巡查工作。二是做好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健全完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继续实施政府购买留守儿童关爱保护服务工作,建立完善留守儿童发现、报告、干预、跟踪、关爱等机制,全方位保障权益。三是规范儿童福利院管理。规范各项规章制度,做好消防工程验收工作和消防双重风险预防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做好孤弃儿童就诊等对接工作,加大员工业务技能培训力度,为孩子制定康复计划、扩展特教课程、提供学前知识,把儿童安全防范意识和院外活动作为必学课程之一。

提升社会事务管理水平。深化殡葬事业改革,继续推行非公职人员亡故免除基本殡葬服务惠民政策。开展婚俗改革试点工作,推动形成正确的婚姻家庭价值取向,在构建健康文明的婚姻价值观上取得新突破,在传承良好家风家教上取得新成效,在培育文明向上的婚俗文化上取得新进展。落实婚姻登记标准化建设,依法依规办事。完善婚姻登记信息数据库建设,建立部门信息共享机制。加强和谐婚姻家庭建设,积极探索开展结婚登记颁证服务和婚姻家庭辅导工作。持续开展救助照料服务达标行动,扎实把救助服务做到位。开展救助寻亲服务行动、街面巡查和综合治理行动、救助人员落户安置行动、流浪乞讨源头治理行动,切实维护流浪乞讨人员的基本权益。完善机制,加强管理。加强福利彩票社会网点标准化建设及市场扩容;加大福利彩票营销宣传;做好福利彩票即开型视频票建设;贯彻落实《彩票管理条例》,提升自身队伍依法从业能力。

第三节? 服务保障

加强社会保险服务。全面实施全民参保计划。推动实现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由制度全覆盖到实际人群全覆盖,积极促进城乡居民养老保险适龄参保人员应保尽保。积极促进有意愿、有经济能力的灵活就业人员、新就业形态从业人员等参加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加强失业保险参保扩面工作,重点推动中小微企业和农民工等单位和人群积极参加失业保险。按照省人社厅工作部署适时推进适合济源新业态用工特点的职业伤害保障制度建设,探索灵活就业人员、小微企业和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参加工伤保险模式。

促进社会组织发展。加大对社会组织培育发展的支持力度,提高社会组织培育发展水平,重点推动镇(街道)社会工作服务站建设工作。完善社区社会组织备案制度,引导扶持推动城乡社区社会组织加快发展,充分发挥社区社会组织在提供社区服务、扩大居民参与、培育社区文化、促进社区和谐的积极作用,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加大社会组织监管力度,提升社会组织规范化建设水平。加大社会组织执法队伍建设,探索建立社会组织综合监管体系,确保示范区社会组织规范有序发展。完善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管理体制,加强社会组织党组织建设力度,推动社会组织党建工作上台阶。加大社会工作人才引进和培养,推动政府购买社会服务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推动示范区管委会相关部门、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将城乡社区服务纳入政府购买服务指导目录,逐步扩大购买范围和规模,有序引导社区社会组织和社工志愿服务组织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为社区居民提供社区公共服务,提高城乡社区专业化管理和服务水平。

持续加大资金投入和工作条件保障力度。为社会保障工作的开展和爱民、为民、惠民措施的落实提供强有力的资金保障,为社会保障事业发展提供坚强保证,推动工作向纵深开展,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到位。推进镇级政府购买服务和村级民政协理员,补齐民政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短板。提高工作标准,持续深化社会保障领域“放管服”改革,激发社会力量参与积极性,不断扩大和优化服务供给,形成民生改善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

建立高质量专业化人才队伍。加强制度机制建设,保障社会保障部门有机构办事、有钱干事、有人做事、有场所服务。加强社会保障事业单位统筹管理,整合基层民政工作力量,配优配强干部队伍。

完善推进信息化建设。适应信息化“大平台、大系统、大数据”发展趋势,按照集约化建设、多元化应用、协同化治理、精准化决策的总体思路,着力加强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统筹管理,着力发展互联网+服务,着力增强大数据分析决策能力,着力提升政务服务供给精细化、精准化水平,着力为社会保障部门和社会公众提供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的信息服务,用信息化培育社会保障事业创新发展新动能。

专栏6:“十四五”社会服务保障工程

1.殡葬服务设施提升项目。完成11个镇级农村公益性公墓建设。

2.城市公益性公墓项目。项目占地204亩,墓区占地114亩,主要建设墓穴7.5万个、骨灰寄存楼、设备用房、停车场等配套设施。

第九章? 优化城乡住房保障服务

坚持“房住不炒”的定位,有效优化住房保障方式,扩大租赁住房供给,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改善城乡居民居住条件,持续优化人居环境,保障人民住有所居、住有宜居。

第一节? 有效增加保障性住房供给

保障基本住房需求。建立由公租房、保障性租赁住房构成的住房保障体系,推进实物保障与租赁补贴并举的住房保障供应体系。聚焦公租房精准保障,实现低保、分散供养特困家庭应保尽保。将新就业无房职工家庭、稳定就业的外来务工家庭纳入公租房住房保障范围,为其提供阶段性、周转性住房支持。有效增加小户型、低租金房源等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优化租赁住房供应结构。加快完善长租房政策,逐步使租购住房在公共服务享受上具有同等权利。

稳步推进棚户区(城中村)改造。坚持因地制宜、量力而行,重点改造老城区内脏乱差棚户区,加快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持续关注续建项目施工进度,力争竣工交付达成双100%。创新棚改项目资金平衡模式,支持符合条件的融资平台公司、国有企业、民间资本依法合规参与棚户区改造。提升棚户区改造安置住房建设品质,优化安置地块周边交通和公共服务设施,强化服务功能。推进农村危房改造,聚焦农村易返贫致贫户、低保户、分散供养特困人员,以及因病因灾因意外事故等刚性支出较大或收入大幅缩减导致基本生活出现严重困难家庭等,根据房屋危险程度和农户改造意愿选择加固改造、拆除重建或选址新建,对于符合条件农户的危房做到应改尽改;加强农村危房动态监测,确保改造质量安全,提升农房建设品质。

规范租赁住房市场。完善供应主体多元、经营服务规范、租赁关系稳定的住房租赁市场体系,有效盘活存量住房资源。整顿市场秩序,完善租金、押金监管制度,有效保障承租人和出租人合法权益。鼓励符合条件的商业用房等按规定改建为租赁住房,推动租购住房在享受基本公共服务上具有同等权利。完善长租房政策,加强住房租赁市场监管。

营造社区宜居环境。完善小区配套和市政基础设施建设,高质量配备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加强道路、桥梁、路灯、管网及其附属设施管护。实施社区公共设施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和管理,推动建设安全健康、设施完善、管理有序的智慧社区。加强社区便民利民服务供给,重点发展社区物业管理、便利店、菜市场(菜店)、快递物流、再生资源回收等服务,培育发展养老托育、家政服务、社区照料、外卖配送等家庭服务业。探索支持利用集体建设用地按照规划建设租赁住房,引导租赁企业收储分散式房源集中改造后开展经营,鼓励支持房地产企业将自持住房用于租赁经营。不断扩大住房公积金制度覆盖范围,持续推进住房公积金缴存扩面,鼓励灵活就业人员参加住房公积金制度。统筹推进绿色社区创建行动。到2025年,全面完成城镇老旧小区改造,70%以上的城市社区达到绿色社区创建要求。

第二节? 服务保障

完善制度保障。改革完善住房公积金制度,扩大公积金制度覆盖范围。坚持租购并举,优化住房公积金使用政策,保障缴存人基本住房需求。提高保障性住房建设改造效率,落实税费减免政策,合理优化审批流程,缩短审批时限。完善住房保障方式,健全保障对象、准入门槛、退出管理等政策。健全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引导住房建设企业主动发布综合信用承诺或产品和服务质量等专项承诺。

加大土地供应。优先安排储备土地和收回使用权的国有土地用于保障性住房建设。土地供应向租赁住房建设倾斜,单列租赁住房用地计划。加大对工矿企业废弃用地的整治和复垦,盘活存量用地,通过城乡用地增减挂钩确保棚户区改造用地需求。明确老旧小区改造土地支持政策,允许利用闲置用房等存量房屋建设各类公共服务设施,在一定年限内不变更用地主体和土地使用性质。

加强资金统筹。统筹各项资金用于公租房房源筹集、租赁补贴发放。引导金融机构参与保障性住房建设,支持银行业向实行市场化运作并符合信贷条件的保障性住房项目直接发放贷款,并给予利率优惠。积极推进通过财政补助、专项债发行、社会资本投资、居民分担等多渠道出资建设保障性住房。

探索创新住房保障形式。探索符合实际的共有产权住房发展模式,建设人才公寓。探索保障性住房规范标准和运行机制,及时向社会公布年度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分配和退出信息。同时,围绕集中连片、联村改造项目所提供的市政基础配套设施,引进养老地产、商贸地产等落户项目,增强人口的集聚度,提高土地增值空间。扩大货币租赁补贴制度,在解决群众住房困难的基础上促进房地产租赁市场的健康发展。

专栏7:“十四五”住房保障服务重点工程

“十四五”期间,拟开工建设保障性租赁住房4000套,其中万道花园和高新区保障性租赁住房项目850套,玉泉花园保租房项目3150套。拟实施中药厂家属院、金属公司家属院、百货公司家属楼、老市委家属楼、市供销社家属楼(纸箱厂)、公安局西院、西街1号商住楼、西街2号商住楼、西街3号商住楼、农房家属院、环保局家属院等老旧小区改造项目。

第十章? 强化退役军人保障服务

第一节? 完善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建设

落实退役军人安置政策。持续实施阳光安置,继续探索转业军官“直通车”安置服务,积极探索退役士兵移交安置新办法。严格落实军休人员移交安置政策,全面落实军休人员政治待遇和生活待遇。

落实退役军人优待抚恤政策。按照国家、省要求,全面落实优抚对象抚恤补助标准,推动建立抚恤金量化标准体系。统筹推进烈士纪念设施设置提质改造,创建省级烈士纪念设施,编制济源烈士纪念设施概览、地图集、电子地图,实现长效管控。大力传承弘扬英烈精神,持续开展“认亲祭扫、守护英烈——让烈士不再孤单”活动,常态化组织清明节、烈士纪念日公祭、“网上祭英烈”活动。建立联系烈属制度,做好烈属祭扫保障工作。

提升退役军人就业创业服务质效。加强教育培训,完善教育培训政策保障,探索建立退役军人终身培训制度,全面落实自主就业退役士兵全员适应性培训,推行订单式、定向式、定岗式技能培训,实现有培训意愿的退役军人培训全覆盖。拓宽就业渠道,发挥民营企业吸纳退役军人就业主力军作用。联合金融机构,为退役军人就业创业提供优质金融服务。组建退役军人就业创业指导团队,优化退役军人就业创业服务。

推进“双拥共建”体系的建设。以示范区党工委引领、管委会牵头、社会参与的形式,打造“拥军优惠企业门店”“拥军先锋号”公交特色线路、“少年军校”等双拥特色品牌,让优势更优、精品更精,争创全国双拥模范城。组织各单位开展行业系统拥军活动,有效整合部门力量,解决部队发展难题,改善备战条件。开展助力随军家属就业工程,推动解决官兵“后院”“后代”问题。推动双拥工作向“前线、前沿、前哨”延伸。

第二节? 服务保障

加强三级服务体系建设。充分发挥济源退役军人服务中心协调、督导作用,充实示范区、镇(街道)、村(社区)退役军人服务中心(站)服务内容、规范工作运行,积极参加“枫桥杯”镇(街道)退役军人服务站评选。加强队伍建设,持续推进教育培训工作,提升全系统干部职工政治能力、专业能力、改革创新能力、统筹发展和安全能力、群众工作能力,择优推荐参评“全国百名优秀主任(站长)”。

推进各项法律政策落实。以宣传学习、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退役军人保障法》为主线,把法律政策变成各级各单位的具体行动,变成惠及广大退役军人的实际成果。深化落实“十四五”规划,坚持重点项目牵引,重大事项统筹协调,推动规划落地见效。

健全退役军人工作体系和保障制度。依法维护退役军人合法权益,加强退役军人褒扬优抚和待遇保障,完善走访慰问常态化机制,健全退役军人矛盾及时化解机制,落实全域景区拥军优惠政策,持续推进优待证制发工作。

第十一章? 丰富公共文化体育供给服务

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定文化自信,聚焦兴文化、促旅游、强体育,加快完善文旅体公共服务设施,丰富优质文旅体服务与产品供给,全面提升公共文化、旅游、体育服务水平。

第一节? 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提升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水平。以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为抓手,着力推进公共文化设施补齐短板,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升多层次公共文化供给能力。制定济源产城融合示范区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项目供给目录,出台村(社区)综合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标准。推动图书馆总分馆体系、文化馆总分馆体系建设,支持文化馆、图书馆争创国家(县级)一级馆。全面提升“三馆”、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和乡村文化设施服务功能。加大科技馆建设投入力度,积极打造国家气象科普基地。深入实施文化惠民活动,巩固深化中原文化大舞台、“舞台艺术送基层”、数字电影进农村、农家书屋等惠民工程。实施精品扶持工程和文艺精品打造计划,推出一批更多可感知交互的精品力作。做好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加强文化市场监管,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现代传播能力。

拓展公共文化服务空间。发挥济水、愚公、道教等文化品牌优势,建设历史文化街区、旅游景区、遗址公园、文化公园,为人民群众提供集历史体验、爱国教育、休闲观光、健身娱乐于一体的开放性、公园式文化空间。加强文化资源创新利用,做好王屋老街、中国白银城、山海幻境灯光秀等项目建设,利用老旧厂房、工业遗存、历史建筑等资源建设文化创意空间。创意性改造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功能布局,开展经典诵读、阅读分享、大师课、公益音乐会等互动式、体验式公共阅读和艺术普及活动,打造有特色、有品位的公共文化空间。鼓励城市商圈、文化园区创新打造一批融合图书阅读、艺术展览、文化沙龙、手工艺作坊、轻食餐饮等服务的“城市书房”“文化驿站”,开展创意集市、音乐角、嘉年华活动,营造小而美的公共阅读和艺术空间。因地制宜建设文化礼堂、乡村戏台、文化广场、非遗传习场所等主题功能空间。积极推动社区文化“嵌入式”服务,将创意融入社区生活场景。鼓励社区养老、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共建共享。

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积极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利用重大节日广泛开展群众性节庆文化活动和广场文化活动,持续实施“舞台艺术送基层”、戏曲进校园、红色文艺轻骑兵等文化惠民活动。推动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等文化场馆提档升级,充分发挥“济源文化云”“文化豫约”、抖音、快手等媒体平台的作用,加快数字艺术、沉浸式体验等新兴文化业态在公共文化场馆的应用,实现点单式、一站式文化服务,让人民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构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网络。深入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持续加强群众体育“六个身边”工程建设,完善优化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高标准完成“两场三馆”(体育场、室外体育活动广场和体育馆、游泳馆、全民健身综合馆)在内的各项体育设施建设,努力创建河南省全民健身模范市。抓好以篮球、广场操舞、健身气功为代表的群众性体育活动,深入开展“一镇一品、一村一特”的全民健身品牌创建活动。开展全民健身服务走基层活动,实施“百村万人”全民健身志愿服务项目,加快足球、篮球、健身等公共体育场所建设,推行公共体育场所免费或低收费开放,积极发展健步走、广场舞等群众体育,推进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扶持推广特色传统运动项目,充分发挥篮球、乒乓球等竞技体育优势。

第二节? 发展高品质文化旅游体育服务

建设全国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坚持文化铸魂、科技赋能、文旅融合,全面实施文旅文创融合战略,加快构建“一核两带多点”文化旅游发展格局,加快建成国内知名的文化旅游目的地和豫西北晋东南重要的文化旅游集散地。发展壮大龙头景区,实施“大景区”提升计划,加快完善王屋山、黄河三峡、五龙口、小沟背等景区基础设施,高标准建设旅游集散服务中心、公共厕所、道路标识、停车场等公共服务设施,加快旅游公路建设,提升景区承载能力。积极打造精品旅游景区,加快推进王屋山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积极开发文化体验游、乡村民宿游、休闲度假游、康养体育游、工业遗产游、研学知识游、红色教育游等旅游新业态。

培育有温度有情怀的文旅文创产品。深度挖掘济源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以创意与科技手段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推动传统文化旅游向沉浸式体验服务、智慧服务和共享服务升级,打造可听、可视、可亲、可享文创旅游产品。丰富特色旅游产品供给,以白银制品、冬凌茶、天坛砚、卢仝茶具等特色商品为支撑发展“后备箱经济”,提升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绿色元素、科技内涵,推动中国白银城成为全省乃至全国文创产品的生产基地。做大做强济源文旅集团、传媒集团等国有文化企业,扶持20家左右“专、精、特、新”的小微文化企业。壮大动漫游戏、网络文学、网络直播、短视频等新兴产业,促进文化与科技、旅游、体育、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加强文化产业园区建设,打造一批全国一流的文化产业园区。

推进体育服务繁荣发展。培育发展健身休闲、竞赛表演、场馆服务、中介培训等体育服务业,推动体育旅游、体育传媒、体育会展等相关业态融合发展,积极争创国家级体育消费试点(示范)城市。实施品牌体育赛事培育工程,培育体育赛事承办主体,积极申办和引进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国内国际体育赛事。支持发展体育特色镇(村)建设,有条件的镇办建设中等规模的综合性全民健身场馆。支持发展各类健身俱乐部,扩大新兴时尚健身项目供给。推进各级运动休闲基地建设,做大做强山地运动。持续办好穿越壮美太行国际徒步大会、小浪底观瀑节等重要节会活动;大力支持河南省射击基地建设,加快打造王屋山休闲体育项目集聚区,积极创办晋豫沿黄城市篮球联赛。围绕济源“一山一水”打造体育赛事新品牌,支持以市场化方式举办户外运动公开赛、汽车拉力赛等国内外体育赛事,打造1—2个知名休闲体育品牌。创新发展智慧体育,建立济源产城融合示范区市民体质数据库,强化数字化体育场馆建设,积极开展网络赛事、线上培训、信息发布等智能化精准健身指导。

第三节? 服务保障

健全多元参与机制。加大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力度,建设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交易平台,促进供需对接。推动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设施运营、活动项目打造、服务资源配置等。稳步推进示范区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开展法人治理结构改革,通过政府委托运营整体场馆或部分项目形式,引入符合条件的企业和社会组织,提高运营效率和服务水平。规范推广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引导社会资本积极参与建设文化项目。完善公共文化志愿服务激励机制和文物保护员奖励机制,逐步建立星级文化志愿者认证制度。

激发文艺院团活力。加快实施示范区文艺院团“一团一策”改革,激发文艺院团内生动力。建立健全扶持优秀剧本创作的长效机制,加强对剧本、编导、作曲等原创性基础性环节和优秀人才的资助。完善促进剧目生产表演的有效机制,健全鼓励演职员多演出的激励机制。加强院团基础设施建设,开展国有文艺院团社会效益评价考核,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

优化文化旅游体育服务环境。完善提升基础设施,实施旅游交通畅达工程,建立功能完善的文化旅游综合公共服务设施体系。创新要素保障机制,加大信贷、土地等政策支持,严格市场监管,强化金融支持,促进资源要素高效配置。加强信息化建设,开展文旅场所智能化改造,打造智慧文旅。加强综合治理,健全隐患排查整改、风险防范预警、突发事故处置等防控体系,为游客提供安全安心的消费环境,激发创新创造活力。

专栏8:“十四五”文体服务保障重点工程

1.旅游服务提质工程。建成全国森林步道徒步基地,提升太行山国家森林步道108公里;实施沁河旅游开发、西霞湖旅游集散中心、黄楝树旅游小镇、王屋山旅游综合体、九里沟旅游度假区、水洪池旅游综合开发、中国红叶观光园等项目。

2.文化传承创新工程。规划建设中国济水文化博物馆,实施古济水(济源段)修复工程,5G+济渎庙数字化保护及全息展示项目,完成万泉寨、延庆寺塔等修缮和恢复;推进愚公移山干部学院、愚公移山精神红色教育基地、愚公移山精神展览馆建设;打造黄帝祭天大型实景演艺,黄河文化研学旅行工程。

3.公共文化服务提质工程。加快建设裴休文化研究院、克井镇综合文化站、济水街道办事处综合文化站等公共文化设施。

第十二章? 统筹推进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事业改革创新

创新公共服务发展理念方式,加强体制机制改革,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推动公共服务数字化转型,强化数字科技支撑,稳步构建公共服务智慧型生态,推动公共服务便利可及,提升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能力现代化水平。

第一节? 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完善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体系。贯彻落实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和省基本公共服务实施标准,明确覆盖基本公共服务领域重点项目、服务对象、服务内容和标准、支出责任,加快制定示范区基本公共服务实施标准。统筹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财政状况,建立基本公共服务实施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开展基本公共服务实施标准落实情况监测预警,强化试点实施结果反馈利用。加强基层服务机构标准化管理。

统筹公共服务城乡一体化建设。统一城乡服务内容和标准,推动辖区内规划、政策、投入、项目等一体化管理。深化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完善以居民身份证号码为标识、与居住年限相挂钩的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机制,推动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由常住地供给、覆盖全部常住人口。落实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财政支持政策,完善异地结算、钱随人走等相关制度,保障符合条件的外来人口与本地居民平等享有基本公共服务。

加快完善公共服务配套制度建设。动态调整政府购买基本公共服务指导性目录。创新购买制度,率先在养老、文化、残疾人养护等领域探索建立基本公共服务合格供应商制度。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申请合格供应商资格,允许市民自主选择合格供应商并由政府结算。完善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救助供养、低收入人口认定办法,健全困难儿童福利保障和农村留守儿童救助保护机制,落实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

第二节? 创新公共服务保障政策

优化市场供给机制。统筹用好规划、土地、税收、金融等支持政策,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及时清理和废除妨碍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服务供给。有序推进重点领域对外开放,提升医疗、教育培训、休闲旅游、体育健身等领域高品质服务能力。综合运用债券、保险、信贷、产业投资基金等方式,为社会领域公共服务项目融资提供支持。支持国有经济以兼并、收购、承包等多种形式参与社会公共服务,拓宽国有经济进入渠道。鼓励国有经济参与社会公共服务并做大做强,重点培育一批实力雄厚、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大型社会公共服务企业和企业集团。

健全政策衔接机制。深化事业单位改革,强化公益属性,积极推进政事分开、事企分开、管办分离,提高治理效能。推动不同区域、不同领域、不同人群公共服务政策相互衔接、互相配套,增强制度之间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增强公共服务信息共享、异地享有等方面的便利性和公平性。完善公共服务政策保障体系,在资格准入、职称评定、土地供给、财政支持、政府采购、监督管理等方面公平对待民办与公办机构。

第三节? 构建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信息技术载体

持续完善政务信息平台。整合集中济源产城融合示范区政务数据资源,持续完善实体政务大厅、网上办事大厅、移动客户端、自助终端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相统一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平台,持续将具备条件的服务事项纳入平台,全面推行“一网通办”“一网统管”“一网通贷”,促进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事项办理便利化。

加快信息资源高效融通。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及济源人民数据中心建设,打造“城市大脑”(数据资源中心),逐步实现政务数据和经济数据、社会数据资源归集整合、有序开放、交换共享。加强公共服务基础信息资源集中采集和整合,推动教育、医疗健康、养老、家政、旅游、体育等领域线上线下供给融合互动。支持各地统筹公共服务资源、居民分布和服务半径,织密综合性服务网点,推出“线上+线下”服务设施地图,提升公共服务信息获取便利性。加强公共服务数据安全保障和隐私保护。

推动数字技术广泛应用。大力发展“互联网+公共服务”,培育跨行业跨领域综合性平台和行业垂直平台,推进公共服务同源化管理。促进大数据在政府管理与民生服务中的智慧应用和场景应用多元化,提升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等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坚持传统服务方式与智能化服务创新并行,加快信息无障碍建设,引导帮助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人群融入信息化社会。加强公共服务领域数字化改革,重点修订与数字化改革不匹配不衔接的政策。

第十三章? 规划组织实施

第一节? 加强党的领导

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把党的领导贯穿于推进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各个阶段、各个领域、各个环节,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推进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促进实现共同富裕的强大动力。示范区要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188体育平台:关于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各项战略部署,建立健全规划实施机制,为实现规划目标任务提供坚强保障。

第二节? 强化统筹协调

加强跨部门、跨行业、跨区域及政策创新等重大问题的协调解决,示范区管委会各相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加强专项规划与本规划的衔接,依据本规划细化提出可衡量、可考核的具体任务,明确工作安排和时间进度,深化政策解读,强化宣传引导,健全分领域统计调查体系。各开发区管理办公室、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要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纳入“十四五”经济与社会发展重点任务,结合实际制定本部门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规划、实施方案或具体工作措施,做好重大建设项目统筹协调,确保规划落地见效。组织实施一批基础好、均等化程度高、带动效应强的公共服务示范项目,争取形成可复制经验在示范区乃至全省推广。

第三节? 强化要素保障

加快建立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基本公共服务财政优先保障机制和支出动态调整机制,完善财政、融资等优惠政策,将更多公共服务项目纳入政府购买服务指导性目录。将公共服务机构和设施用地纳入相关规划和年度用地计划优先予以保障,农用地转用指标、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分配适当予以倾斜,盘活存量、用好增量,提高土地使用效率。建立完善公共服务资源与常住人口规模、服务半径挂钩制度。促进基本公共服务资源向示范区基层延伸、向农村覆盖、向生活困难的群众倾斜,推动城乡、区域间基本公共服务制度统一、质量均衡,不断完善基本公共服务资源配置。

第四节? 加强项目实施

示范区管委会各相关部门要聚焦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谋划实施一批关系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的重大工程项目,加快落实项目选址、用地、审批、资金等工作,逐级建立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事业重大项目引领制度,滚动调整、动态更新相关储备库。建立健全“项目跟着规划走、要素跟着项目走”机制。

第五节? 人才队伍建设

健全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事业从业人员教育培训制度,定期组织职业培训和业务轮训,支持非公办公共服务机构人才培养、培训和进修。发展公益性社会服务组织,壮大志愿者人员来源渠道,鼓励社会人士积极参与社会志愿服务,共同营造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的良好环境。

第六节? 动态监测评估

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要履行主体责任,加大工作力度,持续推进实施公共服务领域相关工作和考评情况。示范区管委会各相关部门要加强对规划实施的跟踪督促,做好规划实施情况动态监测、中期评估和终期评估工作,及时向示范区管委会报告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规划整体实施情况。


附件:济源产城融合示范区“十四五”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领域重大项目建设清单

扫一扫
在手机上打开当前页面